气炸中国人 这大概是西方媒体最魔幻的一次污蔑了

2018-08-29 16:25:35来源:环球网
字号:
摘要:即使文物回归困难重重,中国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

如何看待海外流失文物引发的争论?

中外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

中国文物流失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国家文物局2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用“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来形容。据介绍,流失文物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等西方列强从我国劫掠的文物,以及斯坦因等人以“文化考察”等名义在我国的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盗窃盗掘的文物;二是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从我国盗窃、盗掘和掠夺的文物;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被盗窃、盗掘并走私出境的文物。

那么,中国人对海外流失文物的感情是否如GQ文章所暗示,只是为了迎合爱国主义?27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顾问赵榆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讲起了他身边的故事:2013年,法国皮诺家族退回两个兽首给中国,赵榆当时被邀请去电视台做节目。他回到家后得知,外孙女听节目里说鸡首、羊首等兽首还没有下落时哭了起来,因为外孙女属鸡,她的妈妈属羊。

“这是最朴素的民族感情,7岁的孩子都懂,我们这些学者能不痛心吗?”赵榆说,2000年左右,他到法国的图书馆去查《圆明园四十景图》,还要申请、付钱,“自己的东西被人家抢走,要去看一看还得花钱,当时眼泪就下来了”。

赵榆的伤心也源自他深知海外流失文物追索的困难。国家文物局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国际流失文物追索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防止和禁止文化财产非法贩运及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1995年公约)。“但是,由于国际公约在约束力、溯及力等方面的限制,中国在文物追索过程中面临诸多法律障碍。我国文物流失时间跨度长,流失背景多样,少部分近年来非法流失文物可根据相关国际公约进行追索,而历史上因多种原因流失的文物,则较难直接适用公约开展追索。”国家文物局表示,目前,流失文物回归的主要方式包括国际执法合作、国际民事诉讼、外交谈判、友好协商以及购买捐赠等。

即使文物回归困难重重,中国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据国家文物局向《环球时报》提供的数据,2008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成功追索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例如2008年,通过民事诉讼从丹麦追索156件出土文物;2011年和2015年,通过执法合作促成美国政府分两批返还36件走私文物;2015年,通过外交谈判促成法国政府返还32件被盗文物等。

对海外流失文物所引发的争论和研究,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刘阳认为,学术界一定要系统地研究每一件文物流出国外的来龙去脉,进行更多考证。“现在国内很多人一提到中国的文物出现在欧洲,就认为一定是被抢走的;而西方一些媒体则总在宣扬中国强大了,要来抢回文物了。这些都是不严谨的。”刘阳表示,与此同时,中西方艺术品界之间一定要做到尽可能多地沟通交流、交换信息,而不是一见面就有一种“你欠我、我欠你”的感觉。(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