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从习近平走过的地方,到习近平牵挂的地方

2015-05-18 20:16:49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在今天的中国,如何学习梁家河,如何做好精准扶贫,是值得干部们反复研究的。

360桌面截图20150518202049.jpg

【学习小组按】

半月前,小组推出《赣南苏区全面小康,习近平的牵挂》,引起了不少组员反响。今天小组继续关注赣州,从一次学习说起,探究几个真正重要的问题。

这次我们将视野拉长,除了长征出发地赣南,还将目光投向长征另一端的陕北,那里,有习近平插过队的梁家河。在今天的中国,如何学习梁家河,如何做好精准扶贫,是值得干部们反复研究的。

15个村支书的梁家河之行

五一期间,一则消息引起了小组注意,中组部、中农办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印发通知,要求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

提到第一书记,我们想到了赣州许多人。比如,一个叫王姝的瘦弱姑娘,80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就来了赣州做大学生村官,迄今已三年,做的就是第一书记。

在《通知》里,明确了选派第一书记的重点范围,一上来就是“赣闽粤等原中央苏区”。其实这样的做法,在赣州已实施数年,每年都选派一批机关年轻干部、“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村官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现在,赣州3649个村都选派了第一书记。

上个月,包括五名第一书记在内的赣州15名村支书,难得出了趟省,到了陕北的梁家河村。这个村子如今的意义已不言而喻,用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王立峰的话来说,已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蕴含精神价值的社会名词。

他们去学了什么?习近平曾说,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他们学到的,自然是大学问。

我翻阅他们做的学习记录,赣州干部眼中的梁家河所蕴含的崇高精神,是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说来容易,但是这学问如何实践?

“一个梁家河带起来,千百个梁家河跟上来。”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党支部书记曾小生从梁家河回来后,这样感慨。我见到他时,村子里绿树成荫,白墙在阳光下晃眼,眼前是一片整齐高大的小楼。看着几年前的照片,与此时早已是天差地别,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成绩一目了然。

让曾小生感到幸运的是,他们村和梁家河村签下了结对协议书,同样幸运的还有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和埠头乡枫林村。

从梁家河回来,整个赣州都掀起了学习梁家河的热潮,处处可见的,是这样一句话“学习梁家河、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历史已经走过40多年,同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相比,时代早已发生巨变,赣州为何选择学习梁家河?

不用急着找到答案,不妨先回顾历史。1934年,红军从赣南出发,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终点就在梁家河所在的陕北。如今,同样的出发点和同样的目的地,只需不到一天就能走到,然而今天从赣州出发的人,真正想完成的使命,其实是又一场长征。

扶贫攻坚这场长征

对于赣州来说,把扶贫攻坚视作长征并不夸张。

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赣州的贫困人口的确不少。2014年底,江西农村贫困人口276万人,赣州有105.06万,占了近40%,这里的扶贫工作可谓任重道远。

但是回溯2010年底,赣州的贫困人口是现在的一倍多。当时赣州的贫困人口是215.46万人,而用了3年多时间共减少贫困人口110.4万,且农民人均收入从那时的4182元,提高到了去年的6970元。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对赣州的扶贫与贫困现状,做了凝练的总结——

“2011年,我对振兴苏区发展作过一次批示。这些年,你们把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战略机遇努力作为,带动了全省民生改善,成绩令人鼓舞,但脱贫任务依然艰巨。”

短短几年间,做出让习近平觉得“令人鼓舞”的成绩,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四个字,精准扶贫。

据小组观察,这四个字,是这两年习近平讲话中的高频词汇。他最新的阐释是在今年“两会”期间,要求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什么意思呢,有些地方拿着国家大笔的扶贫资金,在贫困县修建“长安街”,到贫困乡镇盖起“天安门”,美其名曰“新农村建设”。赣州则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优先解决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民生问题。

行走赣州城,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几年赣州不新建宽马路、大广场,城里没有增加一处新的地标性建筑,把钱都投到让老百姓得实惠的民生实事上。走到乡下,许多村子的面貌却已天翻地覆,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变成了二层小楼,红土地上建起了小广场。有些农民的房子,从红军长征到现在都没换过,忽然住上崭新的楼房,对老百姓来说,这种感觉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走进村子里,老百姓家里挂着习近平的画像,不少地方竖着摘录习近平讲话的牌子,他们以此表达发自内心的感激。

没有建宽马路、大广场,没增加地标性建筑,却少了110多万贫困人口。小组觉得,简要概括当地这几年的扶贫实际情况,大概就这么一句话。

然而扶贫不只是把老百姓弄到二层小楼上,他们吃什么,靠什么赚钱,是同样尖锐的问题。

我们一路嗅着槐花的香味,到了信丰县。所谓信丰,顾名思义,人信物丰。早些年,这里是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所在地,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核心区。如果你想要更直观的感受,这里还是“中国脐橙之乡”,赣南脐橙,你懂的。

槐花最香处是大塘埠镇沛东村。村民曾广荣家的生活看上去颇为滋润,微波炉、饮水机、电视机一应俱全,他说,这些都是沾了槐米的光。让我们有些惊讶的是,这个靠槐米年收入5万的家庭,只有他的爱人在家料理,其他人都在外打工或是求学。

更令人惊讶的是,村子里一位82岁的老人,去年靠槐米挣了1.8万元,甚至有95岁的老人,闲来无事也搞槐米……原因非常简单,槐米容易处理,不需要多大力气就能搞,是扶贫的好产业。

当地看准了这一点,对村子里的槐米产业进行了有效扶持,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槐米。当地人递过来一本小册子,“金槐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照着做准没错。

产量有多大呢?村里的经纪人肖国清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帮村民们销出了80多吨,其中,一斤平均价格就要25元……所谓“三年种槐树,不当贫困户”,还真不是一句口号。

要说扶贫产业,更要说说赣州的油茶。这是南方一种特有的食用油料植物,可以食用,又有药用价值。当年,赣南老区群众就是用茶油、钨砂,从白区换回食盐、药品、武器等物资支援红军。现在,油茶又成为老区群众的“致富树”。

我们来到兴国县高兴镇的油茶低改基地时,只见一片片的油茶林翠绿欲滴。村民尹维良种了60多亩油茶,每年有近3万元收入。他满脸笑容地对我们说:“连习近平总书记都关心我们老区种油茶,叮嘱要给更多的政策支持。我准备再扩种50亩,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哟。”

据了解,目前赣州有油茶林230万亩,年产油量达1.2万吨,年产值36亿元,有8万多贫困群众就靠种油茶脱了贫。透过漫山遍野的油茶林,我们仿佛看到了累累的茶籽和老表们满怀丰收的喜悦。

最让我们意外的是老人和孩子。

在红都瑞金的盐田希望小学,我们进了一个教室。黑板打开,背后是一块大屏幕电脑,里面储存着海量教案,山村里的孩子,通过这联网的电脑,上着北京、上海的老师们制作的课程。窗外,是一片崭新的塑胶跑道;教室旁,是每天中午吃饭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享用政府提供的营养午餐。

离小学一百米远,是一个敬老院。下午的阳光洒在走廊上,所有的老人都眯着眼睛,满脸安详。这里面有老红军后代,也有普通的老农民,人生在此时都归于平静。

想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生活。

责编:牛宁、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