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現在怎麼對待傳統,后人也看在眼裡,難保等有一天我們都變成“傳統”后,美好傳統已不被人記得。很多年后也許富足,整個民族的靈魂卻也隻剩下一具軀殼。 |
本來土地過戶,要怎麼搞都是新地主的事,但新地主即使知道,小男孩的父親這一走永遠不會回來了,仍然保留好好維持著小男孩的墓﹔過幾年,土地又轉手了,這個承諾還是繼續保持下去,新地主依然把小男孩的墓留了下來﹔再后來紐約曼哈頓島的市區越來越往北,這一帶要開發時,開發商竟然還是沒鏟平小男孩的墓,而且還重新給這小墓修了一遍。
這塊地不知轉手了多少次,最終變成紐約市的公有地,很快的,一百年的時間就過去了。
1897年,當政府決定在這塊視野良好的寶地建格蘭特總統的雄偉陵墓時,主意並不是沒有打到小男孩之墓的頭上,但政府沒意料到,很快的,這消息傳遍了整個紐約,傳遍整個美國,為了這一百年前去世的五歲小男孩墓穴,民眾掀起了極大的抗議聲浪:“這偉大的野蠻城市外表下本來還有溫柔的一面,現在竟然要完全變成一個嚴肅的國家紀念館?”(transformed the “tribute to the gentleness that underlies the apparent brutality of the great city” into “almost a national institution”)
最終,政府敵不過民意壓力,小男孩之墓被留了下來,還又給它重修一次,與總統永遠做了鄰居。
又是100年的時間流過,許多美國知名的文學家、音樂家,都曾來到小男孩的墓前,他們寫下了許多文字、詩、音樂來紀念這小男孩,但與其說是紀念小男孩,不如說是紀念這種“精神”。
1997年,格蘭特總統陵墓一百週年,紐約市政府對其整修了一次,當然,他們也沒有忘記在旁邊的小男孩之墓。
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在墓上提了聖經中的這段話,而美國前總統裡根曾在一次拜謁格蘭特總統墓地時,也順便拜訪了小男孩之墓,他說:“在美國,就算是平民,但他的待遇也跟總統一樣,因為,誰也沒理由剝奪他安詳躺臥臥在自己小小領域的權利。”
就在我那幾天拜訪小男孩之墓的同時,河南平墳運動也轟轟烈烈的開始了。千萬的墓碑,就在一聲令下,通通被推倒,不管你喜不喜歡。
平墳有冠冕堂皇,其實每次推動什麼"運動"都有很好的理由,要搞這種事根本也不需要理由。官員們可能唯物辯証法讀傻了,又或著文革時跟著掘人家墳掘得麻木了,覺得沒什麼,但是,祖墳對中國老百姓,在"官"面前可憐的"老百姓"來說,是維繫家族的重要力量,是慎終追遠的心靈追求,今天墓沒了,也就代表根沒了,記憶也就沒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