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經濟必須保持一定增速,這是一切的基礎。如果經濟沒有一定增速,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穩物價、增收入等等都無從談起,甚至連基本的社會穩定都無從保障。然而,經濟的增長並不必然意味著社會財富和福利的等量增加,尤其是這種增長缺乏效益質量、含有“水分”的時候,更是如此。 |
“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日前,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上,聽取其對當前經濟形勢和明年經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總書記習近平在會上如是強調。(12月7日《人民日報》)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經濟必須保持一定增速,這是一切的基礎。如果經濟沒有一定增速,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穩物價、增收入等等都無從談起,甚至連基本的社會穩定都無從保障。然而,經濟的增長並不必然意味著社會財富和福利的等量增加,尤其是這種增長缺乏效益質量、含有“水分”的時候,更是如此。
當經濟增長被“水分”所“泡大”,必然帶來嚴重后果。不僅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還會直接導致對經濟走勢的盲目樂觀,從而影響到決策層的政策制定和把握。在目前中國經濟正面臨下行風險的時候,政策的不合理調整會危害到“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大局。擠掉經濟增長的“水分”,實現實實在在的增長,勢在必行!
經濟增長“水分”產生之道大體有兩條。其一是在統計上做文章,搞政績工程,搞政績統計,這是一種顯性的惡意的注水。近年來,央地GDP統計數據經常掐架,地方的GDP之和總會比國家GDP多出許多。其二是比較隱蔽的注水,以犧牲環境成本來換取經濟增長的最大化,造成諸多負面效應,譬如財富累積效應偏弱,產品質量效應堪憂,就業帶動效應很小,收入分配效應較差,環境破壞效應過大,等等。
以上兩種注水途徑,表面看來是統計口徑和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根子還在於“數字出官”的政績考核機制上。一些官員為了盡快爬上更高位置,在數據統計上狠下功夫,在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上削尖腦袋。而對GDP注水問責的滯后乃至闕如,對“吃子孫飯斷后代糧”的遏制乏力,使得許多官員有恃無恐,經濟增長“水分”亦不斷水漲船高。
經濟發展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統計表上的數字增長,而是要造福於每一個公民。所以,判斷經濟發展水平,必須了解民眾從經濟增長中得到多少實惠﹔判斷官員政績能力,必須以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作為硬性標准。習總書記強調“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折射出中央擠出經濟增長不良水分的堅定決心。
而這,不僅需要研究統一的省級GDP核算,統一標准,統一計算方法,統一使用資料,實行統一監管,讓地方GDP統計不再受地方政府影響,從而還原數據真實。更重要的是,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績考核機制,讓地方官員不要再唯GDP論,並對那些熱衷注水的官員予以嚴厲追究,甚至“摘帽”。隻有這樣才能打到“七寸”,真正擠掉經濟增長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