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海外版:四問中國城鎮化

2012年12月19日11:25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周小苑  羅 蘭  萬 千 趙鵬飛    字號:
摘要:越來越多的農民改變“身份”融入城鎮,一個個中國城鎮化過程中相繼遇到、無法回避的問題正在被逐步破解。

怎樣點火經濟新引擎

本報記者 周小苑

12月15日至16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城鎮化和市民化齊頭並進,會形成巨大的內部需求,從而形成新的經濟動力。專家認為,當前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已到達頂端,新型城鎮化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不僅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途徑,城鎮化將成為未來改革的重要紅利,也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

成為最大的改革紅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認為,城鎮化是中國當前最大的結構調整,最大的內需源泉,也是最大的改革紅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徐洪才對本報記者表示,2011年我國城鎮化進程超過了50%,這是一個轉折點,也是一個裡程碑。而從現在開始到未來10年甚至20年時間內,我們將實現農村城市化加快發展,實現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在這個過程中將釋放出大量的消費需求,它與投資需求結構升級產生的機遇有機結合,將實現我國經濟有質量的、可持續的發展,同時也給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

“之所以特別強調城鎮化,就是為了擴大內需。”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鬆表示,因為城鎮化需要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要把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這個市民化的過程中,這些轉移的人口需要住房,需要汽車,需要耐用消費品,這樣可以拉動消費。所以城鎮化的問題如果處理得好,既可以拉動投資,又可以拉動消費。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認為,考慮到中國將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農村,因為農業比較效益較低,農村消費水平低,要想大幅提高消費水平比較難。所以隻有提高城鎮化水平,使一部分農村居民轉化為城鎮居民。這是擴大內需的主要途徑。

此外,李雪鬆認為,城鎮化既能應對外需下降,又能轉化國內的經濟發展方式,城鎮化的發展會刺激服務業的發展。

不能簡單孤立搞城鎮化

“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孤立地進行城鎮化建設,而是以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為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積極探索城鎮化內涵式發展道路。”中央財經大學証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宏皓認為,一是工業化引導大量的就業人口從第一產業轉向二、三產業,通過人口和產業的集聚,為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奠定良好的產業基礎。二是著力推進城鎮化的良性內生增長模式,注重產業布局優化、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的內在協調聯動,為城鎮長期、穩定、有序、健康發展注入內在活力。三是通過信息化、高新技術使用和對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四是城鎮化與工業化、產業化、信息化協調發展的同時,也為工業化、產業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人力資本。

如何避免“快而不優”

本報記者 羅 蘭

城鎮化作為今后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專家提醒,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不能再走以往老路,不能搞一哄而上“大躍進”式的推進。要科學合理規劃,與區域發展相協調,與環境承載相適應﹔要從以物為主的硬建設走向以人為主的軟建設﹔要從單一追求速度走向速度和質量並重。

城市格局要合理布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

國家發改委中國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易鵬表示,城鎮化本身是不能帶來就業和消費的,隻有經濟、科技和實業生產本身的發展,才能帶來就業,才能增加人們的福利,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城市,從而促進城鎮化擴張,所以不能因果倒置。

“提高城鎮化質量,要做好‘五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經濟學家辜勝阻建議,一是防城鎮化“拉美式陷阱”,避免脫離產業基礎的“過度城鎮化”﹔二是防城鎮化“快而不優”,避免“有速度無質量”的城鎮化﹔三是防止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過度“邊緣化”,避免“半城鎮化”過高的社會代價﹔四是防過度利用“土地紅利”,謹防“城鎮化”變成“房地產化”,避免過高地價推高房價﹔五是防特大都市的“大城市病”,避免特大城市人口過度膨脹。

不意味著都擠到大城市

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其布局還要跟區域發展相協調。必須因地制宜,根據發展階段不同,合理推進城鎮化。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國祥認為,新型城鎮化需要解決三大問題。首先,城市土地擴張要與農業人口轉移相結合,不能單一地擴張城市、大搞建設﹔其次,城鎮化要與產業轉移相結合,實現產業在城鄉間、地區間合理布局﹔第三,大城市要與中小城市及城鎮協調發展。

隻有均衡協調城鎮化才能健康持續發展。長江商學院教授周春生認為,城鎮化不意味著都去大城市,要切實糾正大城市病,在中心城市旁邊是衛星城,形成一個城市群,協調發展。

全過程貫穿生態文明理念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專家建議,在城鎮化發展中,要按照區域環境承載力確定城鎮化發展的藍圖,這樣才能保持城鎮化與經濟、社會和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協調。

辜勝阻表示,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重視“量”的擴大,更要重視“質”的提高,要由重數量的外延式擴張到重品質的內涵式發展,建設“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諧城市”。

轉移人口怎樣實現市民化

萬 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特別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城鎮化的實質就是“人的城鎮化”。專家認為,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嚴重滯后制約了城鎮化質量的提高,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實現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將成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

戶籍城鎮化水平尚低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1.27%,但按戶籍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僅達35%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經濟學家辜勝阻分析稱,近2億生活在城鎮裡的人沒有城鎮戶口及享有城鎮居民待遇,大量的農民工實現了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卻沒有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轉變,這樣的城鎮化是一種“半城鎮化”。

“現在面臨的情況是人口城市化大大低於土地城市化,戶籍城市化又低於人口城市化,這是結構上最主要的偏差。”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認為,調結構的關鍵就在於調整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這就要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問題。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推進城鎮化的難點,也是提高城鎮化率的根本。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發展經濟學教研室主任施紅對本報表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直接關系到拉動內需的實現以及改革紅利的釋放,是一個緊迫的經濟課題。

城市形成“新二元結構”

當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的滯后直接影響了城鎮化的質量,城市中形成了“新二元結構”,農村呈現空洞化趨勢,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成本和社會代價。

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任陳耀認為,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把城鎮化錯誤理解為空間規模的擴大。由於大量圈地,導致城鎮數量擴張快,質量低。一些地區不尊重農民意願強行推行城鎮化,缺乏產業基礎。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正河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農民既要在城市掙錢生活,又不敢放棄農村的土地,“農村空洞化”傾向嚴重,既不利於農業生產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又不利於拉動內需。

對於社會管理的影響,施紅指出,由於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業轉移人口在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享受不到城裡人的待遇,難以從心理上融入城市環境,是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同時,農村中的大量留守兒童也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施紅還強調,目前城鎮化進程存在一線城市過度發展,中小城市發展不足的現象,地區協調發展有待政策引導。

讓常住人口享受公共服務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是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必由之路。

辜勝阻建議,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要加快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改善城市農民工子女的就學條件,降低入學門檻,構建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醫療、住房及社會保障制度,解決農民工權益缺失問題。

張正河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要盡量放寬現有戶籍制度,二要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三要提供農民能夠接受的房價﹔四要構建城鄉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

另外,專家指出,戶籍制度改革尚存在較大阻力,需要循序漸進。

如何治理“貪大求洋”

本報記者 趙鵬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專家提醒,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要注重提升城鎮化質量,切忌“貪大求洋”。

“貪大求洋”引致城市頑疾

專家表示,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諸多頑疾,比如人口集聚、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公共資源短缺……而這其中,城市發展“貪大求洋”或是重要病因。當前,一些城市盲目擴大城區,忽視基礎設施配套,同時城市功能定位不明,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粗放發展模式造成了城市不堪重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我國當前城鎮化發展水平不高,發展的系統性、科學性不強,這些問題限制了城市承載能力的有效提高,限制了勞動力和人口向城市的進一步轉移,也不斷提高了制造業、服務業在城市發展的成本。

“貪大求洋”讓城鎮化跑偏

中央財經大學証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宏皓表示,傳統的“規模擴張式”城鎮化質量並不高。一是在布局上出現盲目性,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缺少銜接﹔二是城鎮人口和消費在增加,但城鄉二元結構卻沒有根本改變,大量農民工進城卻不能落戶、建設城市卻不能享受城市福利,被戶籍制度等藩籬阻隔在城市之外﹔三是城鎮化的過程中,污染增加,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保護之間出現脫節。

專家表示,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城鎮化存在的諸多過度發展與失衡問題,使得潛在內需難以轉化為有效需求。比如一些地方耗巨資打造的豪華新城,基礎設施一應俱全,但無人居住,街上的清潔工人比行人多。還有一些地方出現了“農民被上樓”的現象。農民“被住進”集中建設的樓房,農民的生活方式城鎮化了,但農民的生產方式卻沒有城鎮化。這些都是城鎮化嚴重失衡的表現。

多措並舉防止“貪大求洋”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日前表示,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要科學編制規劃,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規模結構,著力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要引導和規范新城、新區健康發展。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城鎮供水、排水和供暖設施的建設與改造,推進供熱體制改革。

張立群認為,未來的城市化,一要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系統性、科學性,著重抓好城市發展長遠規劃,建設好城市基礎設施,包括大型的排水體系、地鐵輕軌體系、地下管廊體系。二要加快提高城市公共服務的能力和社會管理的水平,支持城鎮戶籍的進一步放開,使有條件的農民工盡快成為城鎮戶籍居民。

專家建議,應積極打造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注重保護歷史遺存,打造城市形象和品牌。避免“貪大求洋”、千城一面的城鎮化現象。

十八大前后,記者深入到東中西部一批城鄉統籌改革先行先試地區調研,發現60多年來阻礙城鄉均衡發展的“二元結構”桎梏,正在被逐步打破。越來越多的農民改變“身份”融入城鎮,一個個中國城鎮化過程中相繼遇到、無法回避的問題正在被逐步破解。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