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改變了文革式的話語體系,社會才進入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但是30年之后,我們改革開放進入了攻堅期、深水期,實際上我們的話語體系中有很多套話、空話,把改革的銳氣纏住了。 |
認識中國文化怎麼如此難?
汪暉(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首先,文化問題與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有關系,但不是直接的對應關系。經濟強盛,未必文化發達,也未必能產生深刻的思想﹔反過來,在困境中的思想,也可能閃耀光芒。晚清一代思想家思考的深度,有時候超過了我們當代人。但由於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他們的思考很少被外界所熟知。這就得值得我們今天去發掘,我們不能總是站在經濟強盛的角度看待文化問題。
其次,在中國歷史上,也有經濟和軍事實力比今天弱得多的時候,但文化、思想和政治的影響力卻很大。例如,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中國經濟還比較貧窮,但毛澤東提出的三個世界等理論不僅對第三世界,而且對歐美及其他地方也有很深刻的影響。如何分析這樣的文化影響力?
第三,文化問題背后的核心問題是價值問題,一方面我們討論對自我的重新認識,並批評西方文化的霸權,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中國的文化工作者不能提供對於世界的深入描述、理解和分析,而只是不斷地敘述自己,陷入自戀式的自我描述,也會造成新的幻覺,談不上真正的“自覺”。
宋榮華(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秘書長):如果現在問一個外國人,什麼是中國文化?可能會有不同回答。中國的茶、武術、京劇、孔子等等,可能都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但這些東西恰恰是歷史上、傳統上的,一說到現代中國的文化符號是什麼,現代的文化精髓是什麼,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年8月份我曾到巴西訪問。巴西大學一名教授跟我們交流的時候說,在巴西到處是中國的商品,但在巴西的電台裡卻聽不到一首中國的歌曲,在巴西的書店裡也買不到一本流行的中國書籍。
劉康(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化要輸出,但我想我們現在並不太清楚要輸出什麼樣的價值觀。這並非是說中國沒有機會,我們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的順序其實是先開放,再改革。不僅在經濟上如此,在文化上也需要一個大的開放,和西方的普世價值進行一個對話,而不是說用中國的價值去取代它或抗拒它。
文化並不是一個很虛、很空的東西,我們看到文化裡有一些東西是很實的。別的不說,像我們祖國的寶島台灣,現在有120個國家對它免簽証。我們中國大陸有時候還需要從數字上看待自己的文化價值。上海交大2009年在美國做了一個中國形象的調查,被調查者中認為中國有優秀流行文化的不到10%。另外我們今年在亞洲13個國家和地區做了一個關於發展模式的調查,中國人認同自己發展模式的隻有9%,而認同美國發展模式的有40%,甚至還有24%的中國人認同日本模式。這個數字給我們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