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環球時報:未來十年的文化,詮釋中國話語

2012年12月28日09:08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摘要: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改變了文革式的話語體系,社會才進入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但是30年之后,我們改革開放進入了攻堅期、深水期,實際上我們的話語體系中有很多套話、空話,把改革的銳氣纏住了。

  中國文化為何前行艱難?

  韓震(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與中國的經濟騰飛相比,中國的文化影響力確實有一定差距。問題的關鍵在於任何話語體系都是和一定的思維方式相聯系的,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和一定世界觀相聯系的。比如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改變了文革式的話語體系,社會才進入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但是30年之后,我們改革開放進入了攻堅期、深水期,實際上我們的話語體系中有很多套話、空話,把改革的銳氣纏住了。

  中國的文化要想走出去,必須要超越自身,僅談中國特色是不夠的。現在中國文化是以一種有自己特色、有自己形式、有自己傳統文化的方式進行推廣,但要真正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東西,必須發掘具有新的普遍世界意義、代表未來人類前進發展方向,並且大家願意在這種文化下生活的內在特質。文化的魅力不在於宣傳,而在於吸引力。

  盧新寧(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在整個中國內部產生了一種強大的沖動和欲望。一是希望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經濟崛起的意義,二是希望展現一個不同於西方的文化,為世界提供另一個文化選擇。暢想未來十年,我有一個感受,一個判斷。感受是,強烈的文化雄心必須有踏實的文化實踐做依托,否則就是文化泡沫。判斷是,下一個十年,文化絕對是一個比經濟更重要的關鍵詞。在這個關鍵詞之下,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和經濟相比,我們的文化確實存在隱憂,這些隱憂不在於如何打扮自己,讓聲音在世界上更響亮,而在於國內怎麼見識自己,如何讓文化有向心力。這就像推銷商品,假如這個商品賣得很好,足以讓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感覺到它的力量和溫暖,然后才能讓更多人認同。這個過程可能是更重要的。

  陸建德(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所長):我們喜歡講我們社會的包容性,喜歡“和而不同”,這有時候只是一種外交辭令。比如我們有“愛憎分明”、“黑白分明”、“嫉惡如仇”這樣的成語,這很容易陷入一種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模式,不會讓我們更善於思考。這是我們做得還很不夠的,也是我們自古以來的一個特點。經常會有一些優秀人物,喜歡把自己和社會對立起來,用這種態度去看待周圍的一切,然后很難與人共事。如果這種現象還很多,我覺得我們就難以在文化上真正成熟。我期盼在未來十年,我們在文化上能夠走向成熟,看到黑與白之間巨大的灰色地帶,寫出讓全世界感動的文學作品來。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