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外交轉型有一個核心驅動因素,那就是中國自己變了。這一兩年外交手段明顯豐富,不僅有外交交涉,還有軍事力量的非戰爭形態、執法力量、對外經濟手段中強硬一面的運用。 |
中國外交需要怎樣的大戰略
王小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剛剛大家講到中國外交的1.0、2.0、3.0時代,說明一些重大因素發生了變化,即力量對比。中國的經濟力量發展太快,而我們的思想跟不上。就好比肌肉長得太快了,腦瓜跟不上。現在中國的問題就是腦瓜適應不了力量。
坦率地說,我們以前國力很弱時候的一些口號應該淡化了。比如像“不干涉內政”,現在肯定要干涉了,沒有什麼了不起,美國干涉咱們內政多了!我們隻要干涉得好,干涉得有道理,干涉得給世界人民帶來福利,當然要干涉。特別是往西的那條線,一直走到非洲,我們將來肯定是要“干涉”的。
我認為中國現在面臨的最大外交問題是在國內,民族主義者示威是次要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中國很多精英人士在政治上不喜歡我們的國家。如果一個國家連內部都團結不起來,你的軟實力就是負的,這種情況還說要在外部世界發揮軟實力,那就是瞎扯。如果高層精英都不一致,我們在海外怎麼弄?
楊恕(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所長):我覺得這些年中國外交有幾個重要的變化,已經可以稱之為轉型層次上的變化。一個很重要的變化是,過去的原則是安全重於領土主權,現在是領土主權重於安全,特別是領海問題上。前些時候有些人在日本使館前游行,打出毛澤東像,意思是毛澤東硬,現在軟,這完全是錯誤的想法。毛澤東當時的主導理念是安全重於領土主權。上世紀60年代我們和周邊多個國家簽了陸地邊界條約,基礎是傳統習慣線。為什麼要做這些讓步?為什麼中印邊界戰爭打贏了之后又撤回來?因為那時的國內外條件和現在有很大不同,那時的原則是周邊關系重於領土主權。現在這個原則顯然已經開始變化。
在改革開放前,我們的外交基本原則有兩條,一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另外一個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現在我們有沒有一個主導理念?和諧世界算不算?思想、原則、方針、政策、措施,需要有一個整體的設計,否則,老是被動。大國外交不能以實用主義為原則。
潘志平(新疆社科院中亞研究所所長):我們有外交大戰略嗎?我覺得沒有。我們現在很多時候還是有一事應一事,只是應對。一個國家的大戰略是什麼?首先要有理念,要有觀念,還要有戰略構想以及實施這個構想的平台和手段。現在我們喊一些口號,比如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人家會說中國人沒有利益嗎?我們在國外、在周邊,為什麼不能講權益?我們應該有公正的權益,應該理直氣壯地說。為什麼要羞羞答答,躲躲閃閃,讓人家覺得你中國人特別虛偽。所以我認為現在不是轉型,而是構建我們的外交大戰略。比如我們應該明確,什麼是極其重要的利益,什麼是重要利益,什麼是一般利益。咱們下個十年,和平崛起也好,和平發展也好,現在是時候該有一個大戰略的構想了。
吐爾文江·吐爾遜(新疆社科院副研究員):民族問題和我們的外交多多少少有一些關系。在這方面我覺得一是要在民族問題上做好工作,第二點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自信:民族問題畢竟是我們的內政問題,所以外國人頒什麼獎我們根本不該拿它當回事。新疆現在的暴力恐怖活動,仍處於一個初級階段,跟“基地”組織相比的話還是小兒科。但如果我們的措施不當,它就會逐步向高處發展,所以今后面臨這個方面的風險恐怕會增加,但是新疆從中國分裂根本不可能。從歷史上來看,中國實力最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氣勢最盛之時新疆都沒有分裂,現在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新疆想要分裂是不可能的事。我們現在最擔心的是,新疆有可能出現一種心理上的巴勒斯坦傾向,不同民族間有可能出現心理文化的隔離牆。像前不久發生的切糕事件就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