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外交轉型有一個核心驅動因素,那就是中國自己變了。這一兩年外交手段明顯豐富,不僅有外交交涉,還有軍事力量的非戰爭形態、執法力量、對外經濟手段中強硬一面的運用。 |
環球時報年會2013特別報道之七 未來十年的中國外交轉型
中國外交進入怎樣的時代
趙可金(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外交要轉型,大體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國家利益變了。過去講國家利益,指的是在國界線之內的本土利益,現在的國家利益拓展到海洋、海外、太空、網絡,傳統的外交方式已經不足以保護這些利益。第二是國家的身份變了,過去中國是國際體系外的弱國,今天成為了體制內的強國,所承擔的責任和享有的權利等都會發生變化。第三是國際環境變化了,國際政治社會化趨勢使中國外交的對象不僅包括他國政府,也包括各種政治勢力組成的“世界社會”。每個國家的老百姓都在批評自己的政府,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微博抗爭。面對新社會生態,片面強調國土利益、僅僅依靠官方渠道去和其他國家打交道的傳統方式已經捉襟見肘。中國的外交可能會進入繼毛澤東“1.0時代”,鄧小平“2.0時代”進入所謂的“3.0時代”,特征是強調做負責任大國,在外交姿態、心態和理念上更加開放包容,與各國的各種政治勢力都發展外交關系,推進立體外交。
達巍(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外交轉型有一個核心驅動因素,那就是中國自己變了。這一兩年外交手段明顯豐富,不僅有外交交涉,還有軍事力量的非戰爭形態、執法力量、對外經濟手段中強硬一面的運用。中國外交“2.0時代”面臨兩大問題,一是“維穩導向”,就是我們的外交更願意維持現狀,而不願見到改變,我們喜歡和熟悉的面孔打交道,哪怕這個人的政策未必對華友好。這導致我們的外交變成危機驅動型。二是我們不談價值,隻談利益,至少是講價值觀時不夠理直氣壯,更不夠讓人信服。比如在公共外交當中,我覺得我們最大的問題不是傳播的途徑、媒介,而是傳播的內容,我們沒有內容給人家。中國外交的轉型實際上在最近兩三年已經開始了,今后,我們外交的手段會越來越豐富,會越來越願意提出中國版普世價值觀,外交的協調機制會越來越好。
王莉麗(中國人民大學公共外交研究所研究員):要全面提高中國的軟實力,一個關鍵途徑是推進公眾外交。而現在中國的公共外交存在著“逆差”。首先是機制的問題,現在國務院新聞辦、國家漢辦、外交部,都在推進公共外交,但沒有統一的戰略,就像九龍治水,資源分散。另外,人家西方的公共外交,有多元化的行政主體,而我們是鐵板一塊,隻有政府。西方的外交智庫是國家的智囊團,是政策研究的中心,同時還是公共外交中重要的行動主體,同時還在全世界構建這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和輿論傳播的網絡。中國公共外交領域思想庫的建設,近些年發展得非常迅速,但是離真正發揮作用還遠遠不夠。
梅新育(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從經濟層面說,中國外交也需要轉型。對於對外貿易非常少的國家來說,它的外交利益主要是政治利益。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前,就是這類情況。當一個國家的外貿已經發展到非常大的規模、對外直接投資或者說海外資產有相當高的增長,那麼保証外貿商路的暢通和海外資產的安全和增值就將非常重要。另外,在下一個十年裡,中國會從強調單純與國際慣例接軌更多地轉向推動建立國際經貿新規以適應我們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十年,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繁榮與初級產品市場密不可分。但現在初級產品的超級周期已經結束,向熊市的方向走去。這對許多新興國家將產生劇烈的負面影響,也勢必影響我們未來的外交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