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海的資源有台灣一份,有關聲索國對南海主權權益的威脅和侵害也有台灣一份﹔台灣的南海駐軍處於周邊國家軍隊包圍之中,隨時會成為對方海空襲擊和特攻突擊的目標。 |
2012年9月11日,即日本政府實施“購島”行動當天,筆者在海南博鰲召開的“第二屆海峽兩岸共同維護中華民族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學術研討會”上提出:考慮到台海和平發展及中華民族周邊安全局勢的重大變化,台灣當局是不是應該認真考慮一下調整軍事戰略問題?改變以大陸為唯一假想敵的指向的做法,著眼面臨的多種現實和潛在威脅,規畫新的軍事戰略。12月1日《旺報》刊出國民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曾復生先生的文章《改變中共唯一假想敵軍事戰略》,感到很振奮,遂撰寫此文。
政治決定軍事
從普遍規律來看,軍事戰略調整一般在四種情況下發生:一是內部出現重大政治變局。政治決定軍事、政略決定戰略。一旦發生政權更替、內外政策巨變等,軍事戰略往往會隨之調整。近代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國家由保守轉向變革,軍事上則由防御走向進攻。中國國共內戰的結果,直接影響著外部世界的對華政策,使整個中國的軍事戰略發生根本性改變。在政黨政治社會,政治主張不同的政黨上台,同樣會對包括軍事戰略在內的內外政策進行調整,有的調整是帶有根本性的。典型案例之一就是台灣島內,民進黨上台后,為配合其“台獨”分裂政策,把國民黨時代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軍事戰略,調整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進而冒進到強調戰略性“先制”、“反制”,企圖“拒敵於國門之外”。
二是外部環境發生大的變化。主要包括時代主題、現實和潛在威脅等的改變。環境決定選擇,選擇必須考慮所處的環境條件。時代的總特征對軍事戰略具有深遠和方向性影響,面臨威脅的變化則直接決定軍事戰略的目標指向。在戰爭與革命時代,絕大多數國家難以置身內外戰爭與沖突其外,侵略反侵略、暴力反暴力、革命反革命是軍事戰略的主旋律。在和平與發展時代,遏制戰爭需求上升,在軍事戰略中取得了與打贏戰爭平起平坐甚至更為重要的地位。而打贏與遏制戰爭的目標指向,則直接取決於面臨威脅的變化。
戰力反映國力
1980、9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緩和、世界格局驟變,來自“三北”方向的大規模軍事威脅逐步解除,大陸以“三北”為重點的軍事戰略面臨調整。恰在此時,李登輝“配合演出”,導致據說一度在西南、南海、東南等方向舉棋不定的大陸,把原本用於對付前蘇聯的龐大軍事力量,重點轉移到台海方向。
三是力量對比出現重大逆轉。軍事戰略是對面臨威脅、主觀願望和客觀條件綜合折衷的結果,物質力量是軍事戰略的后盾,力量對比是決定軍事戰略的基礎因素。世界上任何國家、地區和政治集團都處於其歷史上的成長或衰落期,軍事戰略隻有與能力相匹配,才具有可行性。美國建國后即實行擴張政策,隨著國力的發展,戰略重點從驅趕 13州殖民者起步,向著北美大陸拓土、控制美洲、染指亞洲、霸據歐洲直至爭奪世界霸權不斷進取和調整,每一次重大調整,都是其國力飛躍的結果。反之,從前蘇聯到俄羅斯的急劇戰略收縮、攻防轉換,即是其國力急劇衰退的必然結果。廢了金鋼鑽,不能攬瓷器活了。
四是軍事上出現重大變革。軍事上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深刻影響著戰爭樣式和軍事戰略。當代如核武器的發明、資訊化戰爭的出現等,都對有關國家的軍事戰略產生巨大影響,核戰略、打贏資訊化戰爭的戰略即是直接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