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厲放:大陸人台灣人要有包容彼此差異的胸懷【2】

2013年01月11日14:01    來源:海外網    厲放    字號:
摘要:當不在少數的大陸人認為台灣什麼都好,“和諧”得令他們無限向往和羨慕時,他們是否知道,或者想過老蔣時代的白色恐怖,是否知道一些台灣人對那個時代痛恨的至今仍無法釋懷呢?

突破歧視性政策

同樣,台灣人看大陸(無論是親自旅行還是坐臥家中接受二手信息 ),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在大陸被認為習以為常或司空見慣之處,而讓他們看不慣或難以接受﹔又或者,我遇到和聽到過台灣人對大陸文革的稱贊或欣賞,對大陸過去那麼多年民不聊生的政治運動(包括百萬知識青年下鄉農村)毫不關心或不知情。身為那個時代的過來人,此刻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認真地想普通百姓反映出的這些現象和情緒,是對歷史的無知?還是認知上的不同?這些無疑都關系和影響到彼此的觀感和信任度,遠未達到真正的相知。

再看,台灣行政院“縮短大陸配偶入籍期限從6年到4年”之修正草案第4度在立法院被否決,陸生納入健保案則是8度被阻攔。那些投反對票之政黨和議員們無不標榜他們“代表著民意”。

思考認知的不同

有人告訴我,這不是主流民意,但不可否認他們亦代表了一些人的訴求。由此而言,無論是大陸游客誤把台灣當民國,還是台灣人對大陸政治生態的“獨特”感受,抑或台灣民眾(即使是一部分)依然要堅持對大陸配偶以及陸生的歧視性政策,都在在地說明兩岸民眾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可小視的相互不了解,誤解甚至曲解,以及由此產生的不信任。

那麼彼此的互信又該從何談起?如何建立?

我想到另一位台灣朋友小莉。有次她和我談起接待和陪同大陸親戚在台灣旅游,幾天下來,她感慨地說:“接觸越頻繁,了解越深入,越發現兩岸三地的想法真的大不同。但多交流總是好事,才能真的互相了解。”那天我對小莉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然環境之不同都可造就人之性格,習性之特色,更何況政治,經濟,文化之異而形成的天差地別?

無論歷史還是現實,兩岸民眾現在都生活在不同的政治和社會體系中,雙方由此產生的思考和認知的不同,實屬正常。

然而,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不同?又如何在不同中建立起互信?

我認識一位大陸文化人。他告訴我,有天一位從台灣來的朋友去青島看他,倆人談到兩岸時局和未來走向。我的朋友出於“強烈的民族感情”,與他台灣友人的觀點大相逕庭,甚至針鋒相對。聽到此,我不由得為那位台灣人捏把汗,不知我這位自稱“傳統山東人”的朋友,怎麼“收拾”人家。結果卻出乎意料,“當然,我們這樣的討論並不影響彼此的交往。要放開心胸,相互包容嘛!”他爽快地說。

從這些朋友們和平,理性,寬容的態度上,從他們付諸行動的理解和溝通上,我看到了建立兩岸民間互信的希望。一如星雲大師所講:“你來我往,來來往往,所有的防范和障礙都會消除。”

建立兩岸人互信

因此,在建立兩岸民間互信之過程中,於史,我們不僅要有能承受“笑話”的雅量,還要有直面歷史的承擔。這需要我們培養共同的歷史記憶,以寬恕與平和的目光,回望我們曾經走過的歷史路程﹔於今,我們需要有包容彼此差異的胸懷,要正視,承認,理解,包容,和尊重彼此之不同,同時,還需要有付諸行動的理解和溝通。

若如此,陌生的游客可以成為朋友,存有戒心的彼此可以和解,泛泛之交可以變成知己。猶如我們的自由行,雖在秋風秋雨的寒冷中行走,內心確是快樂,那種相熟相知的感覺,自由,輕鬆,笑話共享的自在,最是令人回味和留戀。 

(注:本文轉載自“厲放--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