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錢理群:答中國三問

2013年01月14日09:22    來源:海外網    錢理群    字號:
摘要:我們的討論到這裡應該結束了。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我們都分明感覺到,魯迅就在我們身邊,他活在當下的中國,和我們一起憂慮、觀察、思考和探索。我們甚至感覺到了他那銳利的、溫潤的、充滿期待的目光的凝視。

從改變自己和身邊的存在開始,以“建設你自己”作為“建設社會”的開始。或個人,或集合志同道合者,按照自己的理想、價值觀,做有限的可以做到的事。我們既提倡靜悄悄的變革,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自我清醒。

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社會大危機、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空前活躍,也空前混亂的時代。每一個人關心時事,喜歡思考的人,都充滿了焦慮,困惑和迷茫。

如何認識當下中國社會,怎樣把握中國的未來發展,即“中國何處去”,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辦?”這都成了回避不了的問題。

我們當然不能限於空談,也不能一味發牢騷,在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對歷史與現實具有解釋力和批判力的思想理論資源。

魯迅的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要求下,顯示出它的特殊意義和價值。

這些年我一直帶著這些現實問題,去重讀魯迅著作,突然發現魯迅的許多精彩論述,讓我眼睛一亮,茅塞頓開,引發了許多思考。

下面就具體地談談我的學習心得,和諸位分享。

  中國的希望在哪裡?

我自覺地把這些努力,都看作是對魯迅上述思想的一個實踐,也可以說,我是從魯迅這裡找到了自己在當下中國的生命存在方式的。這也是我對“中國的希望在哪裡”這一問題的理解和回答:“希望在我們自己手裡,在真實地生活、努力在中國大地上的普通百姓和知識分子手裡”。

當今中國是一個頗為奇異的社會:有的人陷入盲目的樂觀﹔更多的人,則充滿焦慮、不安,一些人中間,還彌漫著絕望、虛無的情緒。於是,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中國的希望在哪裡?

魯迅那個時代,也有過“中國人自信力的有無”的爭論。魯迅因此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他的回答是:“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這裡提出了一個如何看中國的問題:如果眼睛盯著“狀元宰相的文章”,即權勢者和他們充滿“自欺力”和“他信力”的宣傳,你會非常絕望﹔一旦把目光轉向“地底下”,中國的社會底層和普通百姓,知識分子,你就會發現中國的“筋骨和脊梁”:“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地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作者注:文收《且介亭雜文》,《魯迅全集》6卷)

這裡,不妨談談我自己的經驗:多年來,我一直充滿焦慮地緊張觀察與思考中國的社會,看到許多官員的作為和許多主流知識分子的表現,以及主流媒體的炒作,不僅絕望,而且不堪忍受。后來就遵循魯迅的提示,“自己去看地底下”,根據我的條件,主要深入到兩個群體,一個是第一線的中小學老師,一個是大學生的志願者組織。

於是,我發現了“真正的教師”,他們憑著自己的教育良知和理想,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進行著一場“靜悄悄的教育變革”﹔我還發現了“新一代的青年理想主義者”,他們也沖破種種壓力,集合起來,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底層,改變自己的存在,也努力為弱勢群體服務。

我感到自己找到了魯迅說的中國的“筋骨和脊梁”,我也因此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即和他們站在一起,盡我的力量給他們以支持,更從他們那裡吸取思想、智慧與力量,在相濡以沫中尋求生命的意義和快樂。

我清醒地知道,在當今中國的體制下,這些“筋骨和脊梁”的努力,也包括我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對中國的教育和社會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的,更不用說根本改變教育和社會的面貌,我們隻能“幫一個算一個”。

因此,我在總體上依然充滿焦慮,而且可以說是與日俱增。但我又確實從這些日常生活的努力裡,看到了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裡所說的“微茫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我沒有因為總體的絕望而消極、頹廢,正像我在一篇文章裡所說,“我存在著,我努力著,我們彼此攙扶著:這就夠了。”

我自覺地把這些努力,都看作是對魯迅上述思想的一個實踐,也可以說,我是從魯迅這裡找到了自己在當下中國的生命存在方式的。這也是我對“中國的希望在哪裡”這一問題的理解和回答:“希望在我們自己手裡,在真實地生活、努力在中國大地上的普通百姓和知識分子手裡。”

這已經涉及下一個問題……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