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劉文嘉:“人的城鎮化”需與社會改革同步

2013年01月17日10:02    來源:海外網    ?劉文嘉    字號:
摘要:在經濟下行和調結構、穩增長的壓力面前,城鎮化無疑是一劑良方。但這個方子能否做到調中理氣、固本培元,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人的城鎮化”能否實現。

新華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15日來到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考察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在談及城鎮化時,他強調提高城鎮化的質量,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講話中有一句話非常關鍵:“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

城鎮化被冠以“新起點”、“新引擎”等諸多名頭,已經成為中國目前發展的最大機遇。那些與它相關的種種數字都顯現出了巨大的利好:據預測,城鎮化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萬億元﹔未來的消費需求會從2011年的16萬億元,提升到2016年的30萬億元。在經濟下行和調結構、穩增長的壓力面前,城鎮化無疑是一劑良方。但這個方子能否做到調中理氣、固本培元,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人的城鎮化”能否實現。

候鳥般往來於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其權利和生存現狀正展現著“人的城鎮化”的迫切。在城鄉二元治理的圖景中,農民的權利需要通過土地落實,而城市居民的權利和福利多附著於單位和戶籍。無論是城鄉居民的醫療、住房、養老保障,還是面臨社會風險時能選擇的救濟渠道、能調動的社會資源,都以這種二元治理方式為大致框架。而農民工既無土地立足,也無單位保障,其權利的落實和福利的分配,正處於轉型期巨大的社會裂隙中。

權利和保障上的真空地帶,是觀察“城鎮化”最好的窗口——它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了現有社會治理方式和社會現實之間的脫節,以及經濟政治權利落實情況的滯后。因此,真正的城鎮化並非僅與工業化和現代化相關,也必須與社會改革和社會建制同步。變革包括戶籍制在內的社會治理方式、按照平等的公民身份分配權利義務、完善不同類型社會保障之間的流轉覆蓋、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的確權登記、加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都是城鎮化命題中隱含的任務,也是“人的城鎮化”的深層旨歸。

城市大多由歷史培育,而非因行政劃界產生。同理,城市居民也並非把人從地頭拉到高樓裡就能“制造”,而需在平等參與的公共生活中逐漸鍛造。隻具有產業意義而無城市功能的人造城,並非城市,只是擴大的廠區﹔也非城鎮化的成果,反是城鎮化的硬傷。而面臨老人無人贍養、孩子無處讀書困境,年年歲末當街討薪、爬樓討薪、上訪討薪的農民工群體,也不算城市的居民,只是在權益和精神上都無家可歸的一群。與這樣的現實兩相對照,中國城鎮化率超百分之五十的戰果成色堪憂。

城鎮化問題固然不等同於農民工問題,但后者的命運確實折射著前者的走向。過去二十年,與農民工群體的權利困境和身份尷尬相伴隨,中國城鎮化進程也出現了“非匹配”、“非規整”、“非公平”、“非集約”、“非成熟”的五大戰略弊端(中科院《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對應而言,未來中國想走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也必須同時改革社會治理方式,完成社會公平建制,而這些都會首先並且靈敏地由農民工權益反映出來。更重要的是,“人的城鎮化”其實並不僅關涉農民工群體,由他們公平訴求所帶來的多米諾效應,將解放更多的廣義的“被剝奪者”,而一旦權利分配依照公民身份,而非附著於戶籍、背景、職業、階層之上,每個社會成員都將因此而受益。

(注:本文轉載自“燕都時評--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