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方念華強調:“如果我們認為台灣經濟的前提是受到中國大主宰性的牽動,台灣經濟要好,就必須大量且全面性地仰賴中國大陸市場,我認為這個前景是不樂觀的。 |
台灣聯意制作公司TVBS“中國進行式”節目制作人兼主持人方念華,18日接受中評社訪問時指出,從第一次踏上中國大陸做節目,感受到中國大陸的一切建設都在“提速”,飛快發展,現今則慢慢反省重視“低速”、“慢行”,減少對社會文化的沖擊。而更讓她感動的是,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台商,有高度的靈活度和續航力。
方念華,1965年生於台北市,祖籍福建。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傳播碩士。
“中國進行式”從2008年7月開始播出,邁入第5個年頭。方念華說:“在2012年之前,每年平均到中國大陸制作專題2至3次,4年多來,經驗到中國大陸的變化是對於新聞採訪,還有對於台灣人到中國大陸採訪,中國大陸的態度的開放﹔以及在資訊上的願意分享,這差別和過去是蠻大的。”
在2008年,初次踏上中國大陸制作節目時,方念華深深感受到所謂的“中國速度”,一切都在証實速度,像是6個月蓋一棟大樓,實施特殊的工法等,“給你很大的新奇”﹔但現在這幾年下來,中國已經從一個不斷“提速”的社會,開始進人一個“低速”發展的階段。中國大陸開始發現“低速”和“慢行”,對整個社會文化來講,減少沖擊、降低差距的必要性,這或許是中國大陸反省出來的一種新的發展態度。
被詢及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對照中國大陸的快速起飛,方念華認為:“台灣面臨產業如何轉型,大家都常講的,MIT(Made in Taiwan)產業要如何充分發揮在全球布局的優勢﹔中國大陸對台灣經濟的牽動和影響,當然是有的,但以台灣的傳統產業,高勞力密集的產業,在70年代、80年代就開始外移了。”
方念華說:“那是李登輝主政提出‘戒急用忍’的時候,他所看到的﹔李登輝之后陳水扁主政,到馬英九的第二個任期,所以我覺得這個已經很難說,中國大陸(磁吸)是造成台灣經濟衰退(recession)的一個因素,台灣是太受全球市場牽動的經濟體,如果光看去年是不完全准的,那因為有全球市場的因素,大陸的GDP也從10%多下修到7%,大陸現在也進入一個‘低增速’的時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方念華強調:“如果我們認為台灣經濟的前提是受到中國大主宰性的牽動,台灣經濟要好,就必須大量且全面性地仰賴中國大陸市場,我認為這個前景是不樂觀的。”
方念華多次到中國大陸採訪,主題多半和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台商在當地的打拚有關。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曾經到黑龍江省的黑河市,她說:“那是一個很遠的地方,從哈爾濱坐車到黑河市,大概還要5個多小時,在那邊有個台商經營的公司,負責隱形眼鏡制造,市佔率超過台灣所熟知的Johnson & Johnson等品牌。”
她說,這個集團進軍中國大陸很久了,原來在中國南方,后來遠赴中國大陸最北方的黑河,開發一種“5度C黃金水”,大陸官方並沒有資金的挹注,但給予其開採的權利。她以此為例,這給她很大的沖擊。方念華說:“台商在經變濟快速動的社會裡,如果有人要寫‘台商錄’ 或‘台商史’的話,我覺得每次去大陸採訪,接觸到的台商朋友,都是讓我非常尊敬的人。”
方念華說:“台商在最前線,也能很快地看到趨勢的變化,很多台商在趨勢變化之前,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藍海和活路。比方,這個企業原來是做隱形眼鏡的光學集團,它也研發出自己的高科技,用於挖掘地底深層水的時候,他就可以通過中國大陸的核覆和認可,從事另一種新的‘健康產業’,這源自於精工業,這當然和它原先的光學事業有些聯結,但並非完全是,但你可以發現這家企業能夠平順地轉化它的產品品項。”
方念華觀察,其實有太多台商都是這樣的例子,因為原本它的底子就夠厚。她看到許多台商不得不遷廠還地,到上海去開餐廳。她說:“這些台商並非追逐人民幣,后來才扑上前去,爭搶餐飲市場,他們也都經過一番考量,從原來勞力密集的產業中,轉進他們在中國大陸沒有想到會做的服務業。常常讓我感動的是,台商的朋友同時擁有靈活度和續航力這兩大特質,非常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