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厲行節約,契合公共利益的訴求。但對公款吃請的遏制,遇阻不可避免。某些單位轉戰豪華的內部餐廳,將其作為“新戰場”﹔公務宴請“低調潛行”,不露聲色,都是對禁令的消極應對。 |
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出台后,各地公款吃請之風得到遏制,可鋪張浪費仍存在。有些宴請悄然轉到內部餐廳,其標准堪比五星級酒店﹔還有些公務宴請“隱姓埋名”,宴請單位成機密。
年關逼近,在此特殊的節點,“公款吃請”話題也在升溫。能否遏制“餐桌上的腐敗”,向來備受輿論關注﹔而“八項規定”的出台,承接了民眾期許。它是否能扭轉公款吃喝的風氣,也成公眾的聚焦點。
厲行節約,契合公共利益的訴求。但對公款吃請的遏制,遇阻不可避免。某些單位轉戰豪華的內部餐廳,將其作為“新戰場”﹔公務宴請“低調潛行”,不露聲色,都是對禁令的消極應對。
遏制“舌尖上的浪費”,遇到不少路障:在官場,“公款吃喝”不時發生,經由時間沖刷,陋習會在儀式化、套路化中產生慣性﹔再者,“寧可胃上爛個洞,不叫感情裂條縫”等俚語,也點染出“酒桌文化”的存在,它與疏通關系、熟絡感情的社交需求很難割舍﹔監管縫隙,也會留下鑽空子的投機空間。
正因如此,不少“潛伏”著的公款吃喝,才會跟禁令陷入“拉鋸”。讓“潛伏”的公款大吃大喝無處遁形,還需拉伸治理鏈條,提高違規成本。有些單位敢“頂風作案”,就在於監管留有真空地帶﹔治理節拍,慢於它們“隨機應變”的節奏。盡管“監管無縫化”或是奢望,可讓監管少些盲區,不乏現實操作性,如嚴控預算,堵住“突擊花錢”的漏洞。
“唯儉足以養廉”,對公款吃喝的治理,檢驗著法治成色。面對潛伏的“餐桌腐敗”,拉長管束的半徑,提升監管靈敏度,避免蒙混和投機,是不二的治理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