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鎮化所涉及領域極為廣泛,環環相扣,過程繁衍復雜。如何發揮創意規劃城市、推動產業建設以及完善社會福利都是重要環節,也是現今中國急需解答的難題。中國的城鎮化起步較晚,這在城市建設方面雖享有后發優勢,但一些地方政府對城鎮化的理解仍存有偏差,中國需回歸根本,探討城鎮化的含義,以免后發優勢變成后發劣勢。 |
文章說,中國的城鎮化起步較晚,這在城市建設方面雖享有后發優勢,但文章援引受訪學者的話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對城鎮化的理解仍存有偏差,中國需回歸根本,探討城鎮化的含義,以免后發優勢變成后發劣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近日接受《新京報》訪問時提醒說,中國一些地方已將城市化的物理外觀當做根本,盲目佔用農地、蓋大樓,有的將城區面積擴大就以為是城鎮化。“如果僅把城區面積擴大,相應的人口卻沒有有效積聚,也沒有因此增加收入,擴大城區有什麼用?……不要簡單化了,以為城鎮化就是高樓大廈、地標建設、大型公共設施等,這些當然要有,但前提是人和經濟活動的積聚。”
“城市化”和“鄉鎮化”是兩個概念
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藍志勇教授看來,中國之所以高速建設了許多漂亮但雷同且毛病多多的城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一直沒有針對“我們要的是什麼樣的城市”這個問題進行充分討論。
其中需解答的包括:城市的主要功能應是經濟發展的工具和引擎,抑或注重保障市民優質生活的地方﹔城市化應採取舊城改造(Gentrification)、另立新城(New Urbanism),還是社區與城區結合的策略﹔大、中、小不同城市的功能有何不同等等。
藍志勇甚至認為,城鎮化這個詞本身就需再商榷,因為城市化和鄉鎮化是兩個概念,不是一回事。他說:“這是城市理論問題,是哲學問題。(但)我們城市規劃和建設者中建筑工程師、地理規劃師多,哲學和管理學家少。”
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城鎮化是突破口
文章認為,城鎮化將成為接下來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主力,這意味著中國的經濟復蘇將緩慢但穩定。
文章說,受全球經濟放緩拖累,多年保持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近兩年放慢了腳步。依賴出口和外來投資拉動GDP的發展模式隨著外圍經濟走軟,已越來越難持續﹔中國迫切需要調整經濟結構,改以擴大內需帶動經濟,而城鎮化正是突破口。
城鎮化理應帶來更好的就業機會,提高居民的整體消費力。在人口聚集的城市裡,服務業的需求也會顯著提高。據一些專家測算,中國城鎮化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能帶來約7萬億元人民幣的市場需求。
有學者建議中國中央政府適度地放權,讓地方政府規劃城鎮時,在調度資金、推行改革等方面有更多自主權。而藍志勇也以唐僧管孫悟空為比喻說:“現在中央管地方,是唐僧管孫悟空,靠官帽子、財政撥款和各部委經常(相互)矛盾的政策法規等緊箍咒,把孫悟空卡死、不能打妖怪。(如果能通過)立法、分工、放權、問責,把一個復雜的大問題變成很多小問題,組織各地干部分別突破,很多問題就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