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景區門票支出已超過交通、購物、餐飲、住宿,在旅游花銷中佔比最大,達21.92%。旅游研究院院長表示,單純看重門票收入是一種短視行為。 |
有必要監管門票價格調整
景區日常經營與維護應廣泛吸納各類社會基金支持
票價過高不僅限制人們出游熱情,更是擠佔了人們可以用於購買私人產品的支出。
近日,剛剛完成碩士畢業論文預答辯的朱小彤,和朋友踏上了前往海南三亞的旅途。兩人在出發前就打好了如意算盤:出行時間特意避開節假日,機票和住宿都更便宜,可以省下錢給同學帶些熱帶水果。
可沒想到幾天游覽下來,她們的算盤落空了:幾個主要景區中,蜈支洲島的門票要168元、南山文化旅游區的門票要150元、鹿回頭公園的門票要45元、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的門票要170元,這幾個景點的門票加起來,就已經超過了500元。“門票太貴,超過我們的預算,基本上沒錢再買土特產品帶回去了。”朱小彤說。
為了刺激消費和降低百姓旅游成本,去年9月,發改委連續公布兩批景區下調門票價格。據統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降價的旅游參觀景點共計174家,下降幅度約為30%。
“類似的下調門票價格應該更多。”許光建表示,對景區門票價格的監管是有必要的,這樣才能遏制地方政府的漲價沖動,促進旅游業健康發展,最終走上地方政府主動降價吸引游客、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良性軌道。
面對景區門票下調帶來的壓力,地方政府和景區應通過其他途徑緩解,而不是隻盯著門票。在景區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應盡量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積極尋求各類社會基金的支持。
國外的做法值得借鑒。意大利目前用於保護、修繕旅游景區和文物古跡的資金中大部分由政府撥款,其余資金則通過彩票發行、社會捐贈等渠道獲得。
景區管理中也應對門票價格進行精細化管理,建立靈活多樣的門票收費模式。比如,實行淡旺季、早晚價格浮動制等,讓景點景區的旅游資源得到更好保障﹔根據不同旅客需求制定團體票、家庭票等更加靈活的價格標准。
許光建認為,門票價格調整在考慮景區維護成本的基礎上,更應注重服務品質與管理效益提升。“另外,也要考慮景區旅店、紀念品商店等商業網點的效益,避免其陷入經營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