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4月27日為“4·20”蘆山地震遇難者的哀悼日。對逝者的禮遇和祭奠,是為了激勵和撫慰生者。隻有安排照料好受災民眾的生活,才能真正實現“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
昨天是“4·20”蘆山地震遇難者的“頭七”,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4月27日為全省哀悼日。當天,全省停止公共娛樂活動,8時2分起,全省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船舶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國旗半懸,肅立默哀,警笛長鳴,這樣的場景,在5年前的汶川地震后我們曾經經歷,並在此后逐漸形成慣例。當整個民族經受巨大災難和悲痛之后,我們需要這樣一種集體表達,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對逝者的懷念。這是政府行動,也是公共儀式,象征著生命至高無上,民眾是這個國家的主人。
災難最殘酷之處,首先是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導致親人同胞的驟然離去。冰冷的死亡數字背后,是前一刻仍然鮮活的生命,這是災難最讓人痛徹心扉之處。但逝者長已矣,生活還得繼續。對逝者的禮遇和祭奠,是為了激勵和撫慰生者。隻有安排照料好受災民眾的生活,才能真正實現“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頭七,不僅是國人紀念逝者的節點,也標志著災后救援到安置重建的轉折。雖然我們仍在期盼奇跡出現,沒有放棄對失蹤和被困人員的搜救,但總體上說,震后的人員救援已經告一段落,抗震救災也面臨“轉段”。救災物資發放,災后恢復重建和心理撫慰,是接下來最核心的任務。
據筆者在震災的觀察,此次地震不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還造成更大范圍的財產損失。尤其在一些地方,人員傷亡並不算嚴重,但村民房屋絕大部分受損,成了危房。在有“雨城”之稱的雅安,住在露天窩棚裡的民眾,現在最怕的就是下雨﹔此外,一些災區農民家裡土地不多,平常吃的都靠買,地震后吃飯更成了大問題﹔還有飲水問題,一些山區民眾直接喝渾濁的山泉水,出現了集體腹瀉等症狀。受災民眾的窘迫和擔憂,說明地震災區持續需要政府和各界的強有力支援,也說明災區民眾為何對救災物資翹首以盼。
隨著災區救援告一段落,逐步冷卻的還有各界關注聚焦災區的熱度。隨著救援人員和記者的陸續撤離,在聚光燈下工作的地方政府和公共部門,又回到了常態,而因災難形成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動人景象,也將逐步回歸日常。一些地方的一些做法,將不得不面臨公眾習慣性的不信任和質疑。比如對救災物資發放的不滿,比如對公益捐助透明度的追問。災后安置重建和救災物資的分配,關系震區民生和社會穩定,也考驗著政府執政的公平和效率。
這就要求主導救災的地方政府,還要像當初救人一樣,高度重視和負責任地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和救災物資發放。並且,災區心理和物理的重建,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需要更多的投入,做更多耐心細致的工作。這個任務,可能比地震之后全力以赴救人要更艱巨。
今天,我們和四川人民一起,用最庄重的儀式表達對逝者的哀思,給每個逝去的生命以平等的最高禮遇。讓逝者有不朽的名,讓生者有更多的愛。我們把罹難者的名字寫入歷史,懷著對同胞和親人的愛,去建設他們曾經期待的美麗中國。
(丁永勛,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