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有10多億人,上網的人畢竟不是多數,而且,多數上網的人其實也並不發言,這使得網絡輿情的代表性很有限。 |
網絡上一邊倒地對紅十字會喊“滾”和“捐你妹”,現實中的人們並不一定就都不信任紅會了﹔網絡上一邊倒地反對水價上漲,其實現實中很多人是能理性地意識到資源性產品漲價的必要性﹔網絡上一邊倒地支持政府各種限購,現實中投票卻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結果﹔網絡上一邊倒地反對政府取消長假,換個平台進行的民調結果卻完全不同﹔網絡上提起拆遷都是一片受害者的罵聲,現實中很多人卻寄望於拆遷改變自己的居住環境﹔網絡上提起“高房價”好像人人都咬牙切齒,現實中很多有房者都期待房價上漲房產增值……
上述反差足以說明網絡聲音的欺騙性和局限性。意識到網絡輿情的局限性,並不是漠視它,而是清醒地意識到這些聲音並不是民意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只是因為網絡的強大,讓那部分片面的、情緒化的聲音放大了,甚至在傳播中扭曲了。
當然,這個世界沒有所謂“全部的民意”,任何一種表達出來的民意,都隻代表著部分人,都是片面的,沒有誰能以“全部民意”的代表者自居,那隻會是強奸民意。民意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民主決策的過程﹔民意的關鍵在於表達,每個人都有表達的途徑,博弈中達致一個結果。網絡民意也是民意,但網絡只是表達的一個途徑,本身並不足以形成民意,必須尊重多元的表達。
別在被放大的網絡輿情中誤讀中國,這對於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非常關鍵。當下,因為網絡表達的途徑最為暢通,人們的表達過於依賴網絡,網絡聲音就被過度放大了。由於網絡傳播的特點,極端聲音更易得到傳播,溫和理性的聲音反而被淹沒﹔極端民粹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情緒化聲音更易得到傳播,建設性的聲音反而成為沉默的螺旋﹔對抗性的聲音和對立性的觀點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溝通性的聲音反被弱化﹔負面的聲音集中呈現,正面的聲音只是虛弱地存在。因為網絡輿論場的過於亢奮和強勢,非常容易形成主導性的輿論。
有必要明白,網絡上的中國也不是真實中國的全部。拓展多元的表達途徑,讓人們有話有處說,有理有處講,有更多的地方去表達,在人大表達,在媒體表達,在法庭上表達,當一個社會不那麼過度地依賴網絡,不是什麼都逼到“到網上發個帖子”、“到微博上吸引關注”時,也許網絡才不會那麼亢奮。(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