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曹林:別在被放大的網絡輿情中誤讀中國 

2013年05月03日08:2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摘要:中國有10多億人,上網的人畢竟不是多數,而且,多數上網的人其實也並不發言,這使得網絡輿情的代表性很有限。

近來有媒體提起一個意味深長的話題“網絡輿情並不完全等同現實民意”,分析的是看起來似乎矛盾的“紅會現象”:一方面這個組織遭遇信任危機,雅安地震后的募捐遭遇一片罵聲,一方面卻能收到價值超過5.66億元的社會捐贈款物,佔所有捐款的53%以上。該文的結論是:中國紅十字會盡管遭遇信任危機,但在社會上仍有相當高的信任度。網絡輿情與現實民意之間,有著巨大差異。

這個判斷觸及了人們常有的一個認知誤區,即容易放大網絡輿情,尤其是整天生存在微博中、習慣從網絡中獲取信息的人,更容易把網絡輿情當成全部民意,從而對中國社會作出有很大誤差的判斷。對這種斷裂,一個網友說得非常好:看微博感覺明天社會就要亂了,去菜場兜一圈又發現,啥事兒也沒有,一百年也不會亂。

確實如此,就拿微博來說,身在其中的人每天從中接受到的都是負面信息和負面情緒:拆遷悲劇、紅會丑聞、人倫慘劇、官員吃喝、公車私用、群體性沖突、警察打人、企業污染等,仿佛身邊到處都是壞消息。其實,現實生活遠非都是這些,網絡輿情需要重視,但不要誤以為網絡上的聲音就代表了民意,那至多只是民意的一部分。

中國有10多億人,上網的人畢竟不是多數,而且,多數上網的人其實也並不發言,這使得網絡輿情的代表性很有限。

生活在網絡世界的人,容易把網絡聲音當成“多數民意”,這是環境所形成的幻覺。人們的視界大多狹隘和封閉,習慣把自己生活的環境當成整個世界。整個生活在網絡中,通過刷微獲取信息,在論壇中與人交流,很容易就把新媒體和社交平台這些虛擬平台想象成中國的輿論場,以為它們代表著中國的“多數民意”了。因為微博上負面情緒比較集中,就誤以為中國的基調就是負面的﹔網絡上壞消息處處可見,就以為社會處處都是壞消息﹔微博上整天群情激憤、充斥著濃烈的仇富仇官情緒,就以為這個社會已經分裂和混亂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了。

這是典型的環境造成的錯覺,其實,中國遠比網絡所呈現出的輿情要復雜得多,民意遠比網絡更加多元。網絡輿論場,只是中國民意輿論場的一部分,因為這個輿論場最積極最活躍,最有話語權,也最有影響力,我們常常誤以為這裡就是民意的全部。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