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楊於澤:限播抗日劇何“喜聞”之有 【2】

2013年05月16日08:31    來源:長江日報        字號:
摘要:自然,滿屏都是殺鬼子,據說光一個橫店影視基地被打死的鬼子數就比中國抗戰中死的全部鬼子還多,對此觀眾意見很大,輿論早已鼎沸。如今發出“清洗令”,表面看得民心、順民意。

抗戰神劇充斥銀屏,根據一些業內人士分析,根源在於近些年來影視創作禁忌禁區太多,走東走南都碰壁,就剩幾個狹窄的出口了。在投資人和導演看來,抗戰劇透出愛國主義之色,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除了日本鬼子,也不得罪誰。行政審查通得過,黃金時間撐得住。於是成了影視生產的主要通道,最后弄成一哄而上,可謂其來有自。

現在有司突然翻臉,要下限播令與禁播令了。環顧這些年,創作題材一茬一茬被禁被限,古裝被限,宮斗劇被限,涉案劇被限。上世紀80年代,《八仙過海》、《射雕英雄傳》為觀眾喜聞樂見,但也被扣上“怪力亂神”的帽子,一度播到一半被禁。現在要求“現實題材劇本必須佔衛視播出比例的50%”,但這方面禁忌多,投資人和導演都拿不准,誰敢去冒那個險?

以中國之大,現實題材被普遍視為畏途,這本身就是一大怪事,足以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近日國務院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取消大量審批權,激發社會創造力。其實,審查影視創作與播出的權力也是審批權之一種,而且發改委的項目審批權隻關錢,影視創作與播出審查權不僅關系到投資,而且事關精神創造。劇本獲通過,拍出來卻可能被斃﹔發行被准許,有朝一日卻不排除被禁播。

對電視節目的監管是必要的,但關鍵是由誰來管、如何管、標准是什麼,應當有法可依,而不能“發個文件口稱敕”。觀眾一批評,有司就要下禁令,這不過是混淆行政管理與文藝批評的界限,結果就是壓抑“社會創造力”。我們要求有法可依,就是用一種人人知曉的標准代替事后的禁令,這種要求完全合情合理。(楊於澤)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