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滿屏都是殺鬼子,據說光一個橫店影視基地被打死的鬼子數就比中國抗戰中死的全部鬼子還多,對此觀眾意見很大,輿論早已鼎沸。如今發出“清洗令”,表面看得民心、順民意。 |
前一陣子,抗日神劇充斥銀屏,輿論進行了一番圍剿。不意昨日傳出消息,新組建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於規范衛視黃金檔電視劇播出的通知將下發,所有抗日劇都需重新審查,抗日傳奇劇、戲說劇等將禁止播出。有媒體歡呼,“大量清洗抗戰劇對於觀眾來說的確是‘喜聞’”。
把限播與禁播當“喜聞”,原因據說是因為近半年各種“手撕鬼子”、“捏鬼子腦袋跟捏西瓜”、“抗戰英雄射箭都能拐彎”的抗戰劇雷倒了觀眾,大家直呼hold不住。那麼,現在禁播限播,觀眾是不是就hold住了,喜洋洋者也了?這不能播,那不能播,觀眾還能看什麼?則所謂喜從何來?
自然,滿屏都是殺鬼子,據說光一個橫店影視基地被打死的鬼子數就比中國抗戰中死的全部鬼子還多,對此觀眾意見很大,輿論早已鼎沸。如今發出“清洗令”,表面看得民心、順民意。不僅會有媒體視為“喜聞”,就有司本身也會有為民作主的快感,並且要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了。
但觀眾與輿論的不滿不過是一種“市場反應”,也可以被理解為文藝批評、文化批評,是文藝生產者應當引以為鑒的參考。它是審美和觀念范疇,與行政審查是兩碼事。任何文藝和文化都需要批評,文藝和文化越有價值,也就越能引發關注和批評。如果民間一有對文藝的批評之聲,禁令馬上隨之,從理論上講,文藝和文化就死掉了,而且會死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