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3年07月26日14:46|來源:中國日報網|字號:
摘要: 今年是朝鮮戰爭停戰60周年,有關國家分別舉行紀念活動,中國也派出高級別代表團訪朝參加有關紀念活動。這顯示中朝兩國人民不會忘記那一段歲月。同時,兩國關系在地區形勢的風雨激蕩中如何變化也令人關注。而要讀懂當年歷史和當前現實,不能不聯系到東北亞冷戰格局及其遺留。 |
今年是朝鮮戰爭停戰60周年,有關國家分別舉行紀念活動,中國也派出高級別代表團訪朝參加有關紀念活動。這顯示中朝兩國人民不會忘記那一段歲月。同時,兩國關系在地區形勢的風雨激蕩中如何變化也令人關注。而要讀懂當年歷史和當前現實,不能不聯系到東北亞冷戰格局及其遺留。
如果說二戰結束后美國與蘇聯的分別介入,是朝鮮半島分裂的開端,那麼朝鮮戰爭以停戰為結局就是朝韓分裂進一步固化的標志,也是東北亞地區中蘇朝與美日韓全面冷戰的開端。在停戰后本地區冷戰對抗格局中,中朝既是同一陣營前后方的盟邦,在經濟上也有密切如一體的聯系。雖然在這一階段雙邊關系不無磕碰,但在國際大格局視角下,中朝兩國的國運是相通的。
上世紀末國際范圍的冷戰格局解體后,東北亞國家關系與力量對比也發生深刻變化。同時由於種種原因,朝鮮半島軍事對峙長期存在甚至越演愈烈,又使這裡迄今仍是全球唯一的冷戰殘余角落。時代轉換的背景下,中朝各自獲益或受害,不僅大不相同,也多多少少影響到兩國關系。
中國與韓國建交是地區冷戰藩籬被突破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兩國從中獲得的經濟與政治利益在建交20年之際看得更加清楚。中國與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周邊大國的關系,也因相互間不同程度擺脫意識形態束縛,而取得了內涵外延更為互利的發展。在上述變化過程中,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地區影響力得到巨大提升。當然,美日等國地區戰略中針對中國的一面,也始終以冷戰殘余的形式對中國形成外交壓力和安全威脅,但總體而言,中國在后冷戰時期受惠更多。
朝鮮的情況卻是相反。蘇東劇變后突然失去東方陣營大國的依托,朝鮮經濟上困難驟增,安全上威脅感加大。上世紀90年代初朝鮮與日本共進行了8輪關系正常化談判,也在同一時期同韓國簽署《和解、互不侵犯、交流與合作協議》,直至2000年朝韓之間還有過舉世矚目的第一次首腦會談和《南北共同宣言》。這些顯然都是朝鮮希望走出不利局面、與地區國家一起分享后冷戰時代紅利所做的努力。但是上述進程未能繼續深入即被兩次朝核危機先后打斷,其背后的原因絕非朝鮮核計劃能夠全部解釋。在很大程度上,美國等有意無意地維護冷戰對抗局面,也導致了朝鮮難以同韓國一樣成為后冷戰時代的獲利者。
![]() |
(責編:宋勝男、牛寧)
中朝關系,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