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3年12月06日08:11|來源:人民網-環球人物|字號:
2012年 10 月 17日,時任自民黨總裁的安倍晉三(右二)參拜位於東京的靖國神社。
變的是手段,不變的是利益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這是政客們不變的信條。隻要環境需要,他們從來不在意改變立場。安倍晉三的對華政策,變的是手段,不變的是利益。
在安倍晉三第一次當選首相時,日本的政治家仍以世襲為主。作為“叼著金鑰匙出生”的安倍晉三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感。然而,此時的日本正處在長期經濟衰退的折磨之中,“門閥政治”中的黑暗和腐朽被不斷揭露,失望的選民對自民黨政權的忍耐也已經接近極限。當時的安倍晉三曾雄心勃勃,然而,無論通過改善中日關系,還是通過技術手段刺激經濟,都需要足夠的時間獲得成果,偏偏越來越急功近利的日本民眾已經容不得等待。僅僅一年之后,在支持率極度低下的情況下,安倍晉三以“身體原因”辭去首相職務。
第二次當選首相后,安倍晉三表現出了對華強硬的態度。有人認為,這是第一次失敗的首相生涯讓他產生了反思。他意識到在今天的日本,“叼著金鑰匙”已經不足以保証一名首相的地位穩固,即便是世家子弟也必須設法獲得更多選民的支持。務實穩健的對華外交路線,雖然有益於日本的發展,卻不能給選民產生深刻的印象,隻有激烈的態度才能吸引眼球。此外,在安倍晉三再次當選之前,日本的政治家無力改變經濟低迷的狀況,紛紛通過挑舋中國,宣傳“中國威脅”來進行政治投機,因此日本社會中對華敵視的態度抬頭。此時,安倍晉三打出反華牌,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借此表明自己更加鮮明的“鷹派”形象,以獲得更多支持。據外媒評論,安倍很有可能是以放棄對華外交為代價,來為其推進“安倍經濟學”,進行日本國內經濟改革贏得時間。
國際局勢也是安倍晉三轉變態度的原因之一。劉江永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美國提出的‘重返亞太’戰略現在看來雖然是雷聲大雨點小,卻為日本、菲律賓等一些國家釋放了錯誤的信號,使它們認為可以借機向中國挑戰。安倍晉三在看到菲律賓有這個動向之后,就想利用中國和東南亞個別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的爭端,在釣魚島等問題上也取得‘進展’。”
(責編:張婷)
安倍,南京大屠殺,台灣,戰爭,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