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3年12月09日07:26|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建立一套地方債務管理體系,首要任務就是承認地方政府負債和擔保的合法性,讓相關行為從“灰色地帶”走向“陽光地帶”。 |
自8月刮起的對地方債務的審計風暴已經結束,審計署也已在10月末向國務院匯報了地方債最新規模,但至今數字仍未向社會公布。圍繞著地方債的總規模,各種機構的猜測很多,從14萬億到25萬億的說法都有,而這一問題也在今年屢次成為境外機構唱空中國經濟的主要由頭。
弄清債務余額,穩定市場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但稍稍跟政府、券商、信用評級機構的人聊一聊就能知道,比起媒體上炒得沸沸揚揚的債務規模,業內人士更關心的是如何建立地方債務管理的長效機制。如果不建立地方債務管理體系,對地方政府融資需求進行“開閘泄洪”,今天把家底摸清楚了,明天同樣防范不了債務的再次沖刺。
要理解地方債務問題,必須先弄清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在中國目前的財政體系下,地方政府的公共財政大部分用來解決“吃飯”問題,而在GDP考核體系下,地方政府有強烈的“發展”欲求,因此要建道路橋梁、地鐵機場,要發展農田水利,要興建保障性住房……大量的資金需求怎麼解決?由於我國《預算法》禁止地方政府直接負債,《擔保法》禁止地方政府為債務提供擔保,利用地方政府全資控股的融資平台公司進行融資,把“政府債”轉化為“企業債”,成了沒有辦法的辦法。
然而,不同於政府直接舉債,融資平台公司名義上是獨立的企業法人,財務數據沒有公開的義務,很難被有效地監管。2010年6月國務院對融資平台獲得貸款的條件嚴格限定后,獲得銀行貸款變得很難,直接導致地方通過各種五花八門的“融資方式創新”籌措資金,而這些“創新”方式,成本都比銀行貸款高,導致地方還本付息的壓力更大,增加了地方債務的風險。
由此可見,“堵”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隻有承認地方政府的融資需求,分類疏導,才是治本之道。
因此,建立一套地方債務管理體系,首要任務就是承認地方政府負債和擔保的合法性,讓相關行為從“灰色地帶”走向“陽光地帶”。
其次則是要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透明度,把目前突擊式的審計轉為制度性的定期審計,有條件的地方還應編制並公開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這是控制債務總量、優化負債結構和提高投資效率的前提。
第三,中央政府要對地方債務進行總量控制和額度分配,對各省市自治區的債務上限、債務余額與可用財力比進行規定,防止地方債務任意擴張。
在這裡,筆者想特別談談地方融資平台的管理問題。目前的狀態是什麼?借用一位信用評級人士的說法,本質上就是“拼湊資產去借錢”、“本身沒有經營能力,也不去經營”,更有甚者,先拼湊一個優質平台去借錢,借滿了,再抽出部分優質資產東拼西湊再借錢,常常是“前任借錢,后任還錢”。這種狀況無疑令人憂慮。
地方融資平台的改革,關鍵是要理順政府與公司的關系:真正引入法人治理結構,讓有資產管理經驗的職業人士把舵,而不是管理投資決策“長官意志化”,讓融資公司成為一把手的取錢金庫。
除了融資平台,還應學習美國的市政債,完善地方政府建設債券制度,讓目前的“城投債”更符合償債周期長的基建、公益類項目的需求。
再就是引入社會資本,大力發展所謂的PPP(公私合作制)。目前地方政府在這方面常存在誤區,覺得引入社會資本很麻煩,而且貴。須知,引入PPP的根本目的是什麼?不是為了填補資金缺口,而是首先為了讓利於民,讓民間資本從大型項目中獲得收益﹔二是引入私人資本的項目運營經驗,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地方政府若不從這個角度認識問題,則PPP很難真正發展起來。
總之,債務融資與非債務融資結合,國家資本與社會資本結合,建立多層次的地方政府舉債、管債體制,問題才能根本得到解決,否則再多的審計風暴也是徒勞。
(鄭陽鵬,財經記者,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責編:張婷、鄒雅婷)
地方債,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