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3月15日09:44|來源:南風窗|字號:
GDP統計的好處是可以幫助西方國家維持“高收入國家”地位,繼續掌握游戲規則的制定權,從而實現“不事生產,印鈔購物,坐享其成”。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一種困擾同時存在:為什麼世界第二的GDP規模沒有給中國人帶來經濟強國的感覺?
19世紀的英國可以用機織的廉價“洋布”使中國手工生產“土布”的農戶紛紛破產,讓中國人對何為工業有了直觀印象,也留下了沉痛的歷史記憶。兔走烏飛,時至今日,英國工業早已衰落,能夠用機器化大生產制造出世界上最多種類、最廉價工業產品的國家是中國,為什麼英國仍是發達國家,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
基於這種困擾,人們對GDP產生了懷疑,出現了“GDP無用論”、“中國GDP虛假論”、“中國產業低端論”等說法。其實,GDP廣受關注的部分只是一個數字,但數字背后的體系卻異常復雜,GDP的運用是世界治理策略的大博弈。
GDP是資本主義的治理工具
發達國家曾經被稱為“工業發達國家”,不過這個詞已經在各國和聯合國的正式文件中消失了,因為“工業發達”地區大部分已不在發達國家。然而,工業已不再發達的國家卻普遍維持了“發達國家”地位。這就是現代化的全球治理體系之神奇功效,而GDP就是這套治理體系使用得最廣泛的工具。
GDP的誕生與1929年爆發的大蕭條有關。當時,美國政府只是知道數以百萬計的人失業,鋼產量、鐵路運輸量等指標紛紛劇降等零散的信息,對於應對危機來說遠遠不夠。1933年就任的羅斯福總統立志採取“新政”克服危機,需要建立反映經濟運行整體面貌的統計體系。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開創性地主持編制了1929~1932年美國國民收入數據,雖然當時使用的“國民收入”(NI)跟后來的GDP還有很大差別,但基本的方法基礎已經奠定了。
美國能夠建立這一套體系有賴於兩個基礎:一是工業工程學在全社會的普遍運用,使大部分重要的經濟環節都建立了像現代化工廠一樣的生產管理系統和財務核算方式,能夠對經濟活動過程進行記錄、存檔和標准化管理﹔二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展開,使經濟活動都有了貨幣價格和流通規范。簡單來說就是經濟活動“有價格、能記錄”。
美國真正建立能執行的全國經濟核算體系要到二戰時。美國參加二戰期間,國內實行嚴酷的戰時經濟管制,幾乎所有工廠都被納入軍工體系,實行軍事化管理。為支持戰時經濟規劃的編制,美國在國民收入統計的基礎上,發展出國民生產總值(GNP)。
聯合國從1953年起推進的統計體系是英美發展出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在冷戰大背景下,SNA隻在西方陣營和殖民地國家中得到推廣。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採用另外一套統計體系,基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MPS)。兩套系統的區別在於SNA統計貨幣化了的經濟活動,包括金融業、服務業等﹔而MPS則統計產量,不包括非物質生產的經濟行為。
從經濟治理的角度看,兩大國民經濟統計體系都是工業時代的經濟管理工具,使政府力量可以深入到經濟各環節。兩套體系互不兼容,將兩大陣營的經濟活動塑造成了“基因”不同的物種,幾乎無法相互投資、貿易。
西方“霸權紅利”的秘密
1991年蘇東解體使全球兩大經濟治理體系的對立不復存在。就在這一年,美國宣布SNA的統計結果以GDP代替GNP,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改變。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為唯一的全球性“富國俱樂部”。該俱樂部設定的“准入門檻”是:高收入國家,意即高人均GDP國家。於是,根據是否符合OECD成員的標准,世界上的國家實際上被分成了兩類。
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高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該國能夠以較少的勞動成果換取別國花費較多勞動得到的成果。道理何在呢?
(責編:於川)
1933年 工業工程學 中國GDP GDP增長 中國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