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3月18日14:07|來源:海外網|字號:
票房大獲成功的《華爾街之狼》最終還是沒能給萊昂納多帶來奧斯卡男主角的殊榮。
在國內投行工作的朋友們看過《華爾街之狼》這部片子之后都驚呆了——這太過分了,天天吸毒、叫應召女郎到辦公室,投行怎麼可能是這個樣子?!
《華爾街之狼》到底是不是真實的華爾街?這個問題我也問了那些在外資投行工作的朋友們。
一個朋友說:電影太夸張了嘛!但他說的“夸張”並不是指嗑藥和找小姐的部分。他是說男主角掙的錢多到現金堆滿床,還得不停找人把現金往瑞士運的這部分太夸張。
《華爾街之狼》劇照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真實的投行就和《華爾街之狼》裡呈現的一樣。”曾經在國際大投行日本辦公室工作的朋友Jeff這樣告訴我。
“所以吸毒和找小姐都是真的嗎?”
“對啊,這些都是真的。給你講個真實的事兒,有一個資深的交易員就在辦公室裡開電話會議的時候叫了一個小姐來……”
我瞪大了眼睛:“難道公司不管這種事兒嗎?”
“他是個資深員工,沒人會管他的”,Jeff笑著說,“公司看重的是業績(performance) ,隻要有業績,其他都無所謂。
而且,其實做交易的人需要這種刺激,這樣才能把一些很棘手的票成功交易出去。
《華爾街之狼》裡面男主角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也遇到很難找到人接盤的股票,交易員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借助外力產生非常的刺激和興奮度,使他能夠頂住壓力、承受風險,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交易任務。”
至於吸毒嗑藥這件事,好幾個在投行工作的男士都很平靜地跟我說是很常見的。
實際上,2010年有部關於金融危機的紀錄片《監守自盜》(inside job)中甚至給出了為什麼華爾街的這些投資銀行家要吸毒的科學依據:
有神經學家做過一項核磁共振實驗,實驗結果顯示,人們在贏錢時大腦中受刺激的區域,與人們在吸食可卡因時大腦中受刺激的區域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吸毒和尋歡都是華爾街做股票交易的人保持做交易的勢頭和動力(momentum)的外力手段,或許也可以說是“打雞血”的方式。
關於這一點,在《華爾街之狼》的開頭部分,萊昂納多飾演的男主角在被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飾演的資深投資銀行家帶到餐廳吃飯、傳授如何做交易和銷售股票時,就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了。
馬修·麥康納今年剛剛憑借《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他和萊昂納多在餐廳吃飯這一段唱了其自編的《槌心歌》,成為本片中的經典橋段。
《華爾街之狼》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當時在華爾街工作的收入是驚人的。
“我的一個朋友90年代初的時候從中資銀行跳槽到雷曼兄弟當交易員,剛進去年薪12萬美金,這和當時國內的工資相比真是天文數字。”在香港做買方交易員的Neo這樣告訴我。
“從前華爾街給員工發的佣金也高,做成100萬美金的交易就有20萬美金作為獎勵給你,而且都是現金。”
“直到2008年以前,公司都還大手大腳地花錢,因為掙的錢實在是太多了。”
Jeff說:“出差全坐商務艙,票價都得5、6萬吧。公司要搬到更大的辦公室,搬家的時候那些昂貴的bloomberg終端鍵盤都像倒垃圾一樣扔了。公司會租特別大的辦公室,有時半層空間都空著,但公司根本不在乎這種成本開支上的浪費。”
華爾街的sales們招待客戶吃飯、找小姐花的也都是公司的錢,他們拿著公司給的“黑卡”隨意揮霍,然后以電腦維修費、咨詢費等名義把這些錢入帳,這在華爾街完全不是秘密。
2008年金融危機是個分水嶺,一切都變了。“監管嚴格了,我們不可能那樣花錢了,因為也掙不到那麼多錢了。現在很多獎金都延遲發放,甚至就取消了。”在美資投行做sales的Nina說。
在香港trader的工作時間一般是12個小時,從早上6點到下午6點,以前下了班,這些交易男們下了班就直奔酒吧的happy hour。
金融危機以后投行每隔兩三個月就有一撥裁員,大家都擔心隨時可能被裁,去酒吧的投行人明顯減少。
不過要是真被裁員,就會拿到一大筆補償,很多人算過,現在獎金大大減少甚至拿不到,被裁員反而劃算。所以有的人還求老板把自己裁掉,拿上一大筆錢之后就離開這個行業。
“我見過很多人都紛紛離開投行創業去了,比如我認識的一個姑娘就離開投行之后開了一家自己的小店。”Nina說。
現在要是Sales請你們吃飯會是怎樣的場面?我問在買方機構工作的Neo。
“前幾天有個美資投行的sales請我吃飯,他挺不好意思地說,現在額度控制了,隻能請你去福臨門吃個套餐了,一個人2300元左右,也不好多帶朋友,隻能帶一個。”Neo說完笑著看了我一眼:“福臨門你知道吧?就是香港富豪劉鑾雄的‘食堂’。”
以前港產電影裡總是提到的,黑幫的人請吃飯會說:“老大給你在福臨門擺了一桌壓壓驚……”
之前聽過了太多對《華爾街之狼》的批評,在和這些華爾街投行的朋友聊了一圈之后我卻不得不得出結論:電影裡那些聲色犬馬、紙醉金迷都是真的。
不過我仍然不死心,又問了Nina一個問題:“人們都說華爾街就是money-making culture,一切都隻向錢看,你覺得你們在工作中真的都是這樣嗎?”
我很期待她說“不是的”,沒想到她馬上回答說:是的。因為這個行業所有的人都在這樣做。很多時候你明明知道要推銷給客戶的產品是有風險的,你還是要銷出去。如果你覺得良心上過不去,你可以不推,但你的業績就沒有了。
有些sales做個兩年就要跳槽,因為他很清楚銷給客戶的產品到了兩年頭上就會出問題,他覺得無法面對客戶於是就跳槽走人了。
華爾街投行的不穩定性一直很大,如何直面自己的良心恐怕也是離職率高的一個原因。
最后我們還是聊回了電影。《華爾街之狼》仍然不能算是讓人滿意的關於華爾街的電影。萊昂納多的演技越來越厲害,他完完全全詮釋出了一個聰明的、放縱的、貪婪的股票經紀人形象。然而也就是僅此而已。
是的,他演出了聰明、演出了放縱、演出了貪婪、演出了金錢至上,但由於劇本原因,他無法像邁克爾·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那樣演出一個真正的投資銀行家形象。
從這個意義上說,《華爾街之狼》呈現出了華爾街當中一些真實的元素——那些“壞”的部分,但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華爾街電影,因為除掉洗錢、嗑藥和召妓,金融的部分隻成了若有若無的背景元素。
至今在真實性和戲劇性的平衡上做得最好的電影還是那部1987年的《華爾街》。那裡面有紙醉金迷、夜夜笙歌,也有金融圈的爾虞我詐、精心算計﹔有人性刻畫,也有金融常識﹔故事完整,細節經得起專業人士的推敲。
《華爾街》不僅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也成了現實中很多商學院推薦的電影和教學案例影片,有人稱之為華爾街的浮世繪。
甚至《華爾街》的續集《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也無法超越當年的這部經典。
《華爾街2》從電影開頭的部分就不合情理了,男主角希亞·拉博夫(Shia LaBeouf)飾演的一個小小的交易員和后來跳入地鐵輕生的大老板能走得那麼近,還能在辦公室裡與老板告別時吻他光禿禿的額頭,這在現實華爾街職場中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
《華爾街》的男主角邁克爾·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當年因為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未來不知能否有人會因華爾街類型的題材再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項了,對此我表示懷疑。
《親歷投行》作者班妮
(本文作者班妮曾在國內律所、投行、PE機構工作,現在香港從事跨境並購相關業務,著有《親歷投行》。)
(注:本文轉自班妮---新浪博客,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責編:於川)
華爾街 華爾街之狼 親歷投行 黑卡 交易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