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4月22日06:41|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美食是人做出來的,美食寄托著愛,父母為兒女做美食是因為親情,女人為男人做美食是源於愛情,而廚師做美食則是飽含對食材的尊重、對顧客的體貼……失去了情感的灌注,再好的美食也不過是一道食物而已。 |
舌尖上的中國2
在無數觀眾的期盼中,《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愈發凸顯情感元素,更注重講述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這樣的改變引來觀眾評價的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舌尖2》濃濃的人情味與美食相得益彰,而批評者則認為它令人失望的地方在於忽略了“舌尖”二字,觀眾更期待的是食物而非故事。
《舌尖1》為什麼好評如潮?那是因為當時沒有給觀眾投入情感提供太多的切入點。雖然《舌尖1》中也是有故事的,那些上山下海採擷食材的人,那一雙雙布滿皺紋的做飯菜的手,背后怎麼可能沒有故事?只是當時的片子更注重美食的來源過程和制作的畫面感,故事只是點到為止。
《舌尖2》之所以引發爭議,筆者認為是因為觀眾群的分化:有的觀眾喜歡從片中體會美食背后的人文氣息和情感力量﹔而不喜歡它講故事的觀眾,則是更注重舌尖體驗的“吃貨”。這兩個群體的觀眾在本質上並無矛盾,只是觀看時所選擇的點不同罷了。
其實《舌尖2》注重故事渲染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因為,人與食物之間本身就充滿故事。美食是人做出來的,美食寄托著愛,父母為兒女做美食是因為親情,女人為男人做美食是源於愛情,而廚師做美食則是飽含對食材的尊重、對顧客的體貼……失去了情感的灌注,再好的美食也不過是一道食物而已。
周星馳在他的電影《食神》中就傳遞過這樣的觀點:美食是用心做出來的,帶著情感去做食物,哪怕是一盤簡單的蛋炒飯,吃起來也會滋味無窮。人在不同心情下做出的飯菜,都會有細微的不同,何況《舌尖2》呈現出的美食,有許多是從歷史中走出來的,背后有著許多值得挖掘的故事。看美食,聽故事,這是一檔紀錄片應該擁有的格局。
中國有許多著名的小吃都伴隨著古老的歷史傳說,比如過橋米線,據傳是一百多年前一位秀才之妻因憐惜相公苦讀特意為其研制的﹔又如燒灌腸,一說是在程咬金與其母艱難度日時,由鄰居施舍的大腸與豬血制作出來的。而老北京小吃中的驢打滾、餛飩侯、薩琪瑪、焦圈等等,往往因為歷史政治人物和文人墨客的喜愛,留下過很多故事,蘇東坡就曾為焦圈寫過一首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隻流連於味蕾的滿足而忘記美食背后的人文溫情,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有著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美食能夠保傳至今,任何與它有關的信息,都成為了它的味道的組成部分。批評《舌尖2》注重講故事是典型的“吃貨”思維,是實用主義者,當然這也沒什麼不好,只是,味蕾能記住的美味是短暫的,而與美食有關的文化、情感卻是雋永的、恆定的。
當然,單從紀錄片的觀賞性來講,《舌尖2》若想掌握好美食與故事的“調和”比例,還需制作方對觀眾心理的准確把握,不能顧此失彼,因為好的作品要懂得收放自若,帶領觀眾在美食營造的氣氛中穿行,美食可以感動人,故事也可以感動人,兩者調配得當,方能讓觀眾更加喜愛這檔節目。
(韓浩月,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責編:宋勝男、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