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2014-05-27 06:51: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與其在“一刀切”的高考中加入各種“多元”內容破壞公平,不如把“多元評價”的權力交給招生學校。 |
高考品德加分是否會有損公平?
2014年高考在即,截至目前,31個省份均已正式出台高考新政。其中主要的變化是“加分”政策有較大調整,體育特長和奧賽等項目,或縮減,或降低分值,或取消保送資格﹔而有13個省市區的加分項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和見義勇為”,京、浙、川三地獎勵則達到20分。對於每分必爭的高考來說,20分顯然不是小數目,這一加分政策毫無意外地引起了媒體和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品德加分”恐成新時代的“察孝廉”
《廣州日報》發表的時評《高考“品德加分” 執行需加點謹慎》說出了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雖然制定加分政策初衷是好的,而執行中要保証不跑偏何其難也。”這篇評論從腐敗的角度舉例說:“據中青報報道,一些省、市、自治區招生委員會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項目,重慶近5個考生中曾經就1有人獲加分,湖南高考武術加分已經形成了產業鏈,交幾萬元參加時間不等的訓練后,獲得加分十拿九穩,在遼寧有的考生以”籃球類二級運動員“加分,實際卻沒怎麼摸過籃球……”
不過這篇文章的結論也比較“謹慎”,隻提出了兩點建議:其一,聽取公眾意見,組織專家論証科學性可行性,對各地加分的標准再審查﹔其二,加強對加分工作信息公開的力度。
光明網發表的一篇評論則直接將此項加分和漢代的“察孝廉”一事聯系在一起:“更何況,‘舉孝廉,父別居’的歷史故事已經告訴我們,選出來的道德楷模未必名副其實。國人在弄虛作假上向來不缺乏想象力和辦法,為了現實利益,制造事跡、表演高尚的‘品德秀’想必將在各地上演。”
“察孝廉”這個梗在微博上更是被網友反復拿來說事兒:
@俊艾aqua:漢代試圖以推薦考察形式選拔人才,結果是“舉秀才,不識書﹔察孝廉,父別居。”……隋唐以科舉實現考試面前的相對平等。
@大耳朵貓找東西:好奇到時歷史教科書又會如何講“舉孝廉”和“中正品”?
@戰爭史研究WHS:漢末的舉孝廉,曹魏的九品中正,果然是為兩晉的門閥政治迅速鋪平了道路啊。
當然,還有人提出,想要“父別居”也得必須是土豪:
@虯髯客-魚腸:舉孝廉,父別居,說明家裡起碼有兩套房子。我們這種窮逼是沒機會了。
刨除可能產生的腐敗、尋租,也還有別的潛在問題。《新京報》刊載評論《“思想品德”高考加分,怎麼加?》。據署名,這篇文章作者是一位教師,他提供了另一個角度的見解:“以我在中學工作的經驗,那些正直善良,勇於犧牲個人利益,在學生中有威信的學生,未必是學校行政方面願意肯定、表彰的人物。……總之,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優秀學生,不一定能得到學校的推薦。校方有可能推薦那些循規蹈矩的學生,多年來,‘省市優秀學生干部’‘省市三好生’,有許多是比較平庸但很‘聽話’、‘能配合學校’的學生。”由此看來,品德加分在實踐中是否真的有利於那些品德格外突出的學生,也令人存疑。
“高考公平”與“多元化”的矛盾難解
其實,關於高考改革方案的規劃,從去年開始就陸續向社會透露出來,除了“思想品德”加分以外,還有英語一年多考、分值降低等等。伴隨著每一種改革嘗試,都有一些質疑的聲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西安的《華商晨報》文章《品德加分高考加分制的“補丁”》試圖從加分的本質去探討:“一個不靠譜的加分走了,另一個不靠譜的加分又來,症結何在?……其中很突出的一點就是認為高考太過死板,以至於很多優秀的人才被遺漏了,於是就用加分來給這個制度打補丁。”但是作者認為,眼下,“補丁”無疑起到了副作用,特別是影響了公平,這才是各種加分制度的問題根源:“加分制度可以有,但其存在前提應該是維護公平。追求效率的加分制度非但不能讓高考制度更優化,高考的公平性反倒會被它的一身補丁所累。”
著名的教育專家和時評人熊丙奇對思想品德加分,倒並不如其他作者那麼擔憂:“在加分調整中,‘德育’加分被重視,這其實隻有象征意義,而且,通過政府認定的德育加分,會不會存在以前的‘交易’、操作問題,還需要觀察,如果出現,德育加分,就變成很不道德的事……”。
不過,他的觀點是建立在“招考分離”和“建立多元評價體系”的主張之上的:“高考加分最初的目的是鼓勵學生特長發展,但由於高考錄取實行單一分數評價,因此加分演變為加分教育,在取消加分之后,應該建立高校的多元評價體系,把加分項目納入多元評價中。”
相比一些評論“隻破不立”,熊丙奇對高考改革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他指出,與其在“一刀切”的高考中加入各種“多元”內容破壞公平,不如把“多元評價”的權力交給招生學校,這才是更符合邏輯的考慮:“從落實學校自主權出發,應該由學校來認可是否接受這一加分,大學的招生首要考慮的學術和教育標准,而非其他標准,這可成為大學評價學生的一方面指標,而不能加在總分上,要求學校必須認可。”
《成都商報》評論員曾茜的論述可能更直接一些:“在高校充分競爭中,最懂得教育的高校自然會依據自身學校定位確定招什麼樣的學生。……當考生和高校之間實現更多的雙向選擇,特長生和特殊貢獻者的真正價值才會得到保護,高考的價值也才會得到遵循。”(文/邱天人)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