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魯東中原創投成渝書畫贛鄱旅游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國際>> 正文

專家:中國人同情弱者 日本人崇拜強者強悍好戰

2014-07-22 09:01:30|來源:環球時報|字號:

【日防相試乘自衛隊最新兩棲戰車】

到過日本京都的中國人,都會有一種錯覺:似乎是到了某個中國的古都,建筑、街道、古跡、牌匾、語言、文字、景色,乃至行人的面孔和服飾,一切都是那麼熟悉,那麼親切。這種感覺,拉近了日本與中國的距離。李大釗當年留學日本時,就曾寫下著名的黃種歌:“黃族應享黃海權,亞人應種亞人田,青年,青年,切莫黃種同相殘,坐教歐美著先鞭。”可見,即便是經受了日本的侵略,很多中國人對同文同種的日本依然充滿了善意的期待。

但實際上,對日本的了解稍微深入一些,就會發現,日本與中國的相似只是表象而已,兩國的不同才更具有本質意義。

1987年訪日期間,一件小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在乘坐公共電車時,看到身邊一位老者顫顫巍巍,我立刻起身讓座,豈料這位日本老人非但不感謝,反而面帶怒容,拒絕就座。我當時不太理解,過后想一想才明白,這恰恰是日中兩國文化的一個本質性差異。中國人同情弱者,扶老攜幼被中國人視為義務和美德;而日本人崇拜強者,瞧不起弱者,給老者讓座等於把對方置於弱者地位,老人不高興也就不奇怪了。我認為,此事雖小,卻具有見微知著的文化涵義,從中可以窺見中日兩國文化價值觀的顯著差異。

《孫子兵法》被中國人奉為兵學聖典;但一些日本軍事思想家卻不以為然。比如,日本第一部兵書《斗戰經》就說:“孫子十三篇,不免懼字也。”認為《孫子兵法》中的種種智謀和韜略,如“五事七計”、“奇正虛實”、“用間”等等,都產生於對強敵的畏懼。《斗戰經》甚至自大地認為,中國兵法重視謀略不是用兵的正道,日本兵學主張的“正攻戰法”才是用兵的法則。其實,孫子的謀略並非懼怕敵人,而是文化特性使然。與日本人的強悍好戰,多以實力戰勝敵手不同,中國人並不好戰,而傾向於智取敵手,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或以較小代價取得勝利。這是兩國文化的差異所在,一些日本人不了解這一點,故而產生誤解和偏見。

日本人的文化價值觀本質上與中國不同,加之明治維新以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的經歷,使得日本與中國的差異更加顯著。他們奉行強者的邏輯,傾向於武力解決問題。在侵華戰爭中,日軍善於以強大火力實施強攻,力圖中央突破,一舉解決戰斗。中國軍隊特別是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則反其道而行之,一般是避實擊虛,先打弱敵,善用迂回包圍、側擊襲擊戰術,完全是另一種路數。

由此看來,中日兩國文化實際上是小同大異,形似神異。中國文化樹大根深,受西方影響小,“黃皮黃心”;日本文化樹小根淺,受西方影響大,“黃皮白心”。具體說,日本文化是融合了中西兩種文化的混合物,中華文化為其表,西方文化為其裡。文化上的本質性區別,造成中日兩國形近實遠,兩國人對待同一件事情的認識理解往往大相徑庭,相去甚遠,恐怕與此不無關系。▲(作者林治波是人民日報甘肅分社社長、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責編:於川)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孫子兵法 中國人 日本與中國 中日兩國 斗戰經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軍裝照(組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北京篇 (高清)

江澤民胡錦濤等卸任領導人都在哪露面(組圖)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魯東|創新|中原|創投|成渝|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