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魯東中原創投成渝書畫贛鄱旅游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2014-07-26 08:00: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我國社會隻有學會尊重每個個體的權利,不是動輒用道德去綁架他人的權利,才可能不斷進步。就學校的辦學而言,隻有每個辦學者尊重學生的權利,真正對教育負責,才能辦出高質量、充滿人文關懷的大學。 |
地產富豪潘石屹又火了,這次不是因為房價,也不是因為在微博上做“公知”,更不是上新聞聯播,而是給美國名校哈佛捐了錢。
質疑潘石屹沒有道理
潘石屹助學海外的消息最早出現於7月16日“SOHO中國”的官方微博,微博中配圖顯示,7月15日,張欣、潘石屹與哈佛大學校長Drew Faust在哈佛大學簽訂“SOHO中國助學金”協議。
張欣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SOHO中國助學金”是在全球范圍內捐助1億美元助學金,資助在世界一流大學攻讀本科的中國貧困學生,家庭年收入6.5萬以下的學子都可以申請。
這條新聞起初並未大熱,直到21日,認証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院長,著名華人經濟學家”的姚樹潔在博客撰文《潘石屹捐1億美元給哈佛為啥引起公憤》,並發表到微博。文中,姚樹潔雖然也承認“潘石屹的錢,他想怎樣花,就怎樣花,這完全是他的自由”,但仍然發出“四連問”。其中最核心的是“潘石屹所賺的錢有沒有原罪?”,和“為什麼窮國的土豪不捐給自己的祖國,而捐給富國?”。
環球網這樣總結質疑觀點:“如果是做實業,或是進出口貿易賺的錢,那是憑真本事賺來的,想捐給誰就捐給誰。但老潘賺的卻是房地產的錢,賺是是國家政策的錢。網民更不解的是,老潘吃著中國飯喝著中國水,走在中國的大地上,賺的又是中國人的血汗錢,捐的國家卻是千方百計算計中國圍堵中國的美國。”
對此,潘石屹只是在微博上簡單回應了一句“這次助學金隻幫助在這些學校的中國貧困家庭的同學們”。
潘石屹淡然處之,但評論員們都很給力。《中國青年報》的評論用邏輯將了姚樹潔一軍:“依照他的邏輯,來一個反問:姚樹潔為什麼不回中國高校任教?由此恐怕陷入一個透著狹隘沒有光亮的‘口水仗’中。”
《重慶晨報》的評論題為《潘石屹捐資哈佛要向國人打報告嗎?》。作者對指向潘石屹的無端批評提出反對:“其實,慈善本是個體發自心靈的選擇,在掌握確鑿証據的前提下,公眾盡可指責某些企業家借慈善為名行不法之實的行為,比如那些犯罪的‘慈善富豪’。但在法律沒有介入及最終定論之前,任何人都無權干涉他人的捐贈行為,乃至於草率冠之以“做秀、作偽”的有罪推定。”
《環球時報》對此也很豁達,可能是因為此前“援外”屢遭質疑的關系:“社會上的一些人總是對於把‘中國的錢拿給外國’很不爽,‘援外’”成為敏感詞,被盯得很緊,一有風吹草動,就引發軒然大波。改革開放讓中國成為世界大國俱樂部的一員,綜合國力增長了,百姓生活富裕了,教育水平提高了,與此同時,國民的心胸與眼界也該相應提高。”
“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
《大河報》的評論提出了另一種看法,認為在優秀學府上學的大學生中,隻有3%的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因此“SOHO中國助學金”更像是在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江南時報》更是提出,根據哈佛的慣例,隻要能被哈佛錄取,對於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學校都會提供全額獎學金。因此作者認為,潘石屹根本“不懂哈佛規則,存在知識盲區”。
《新京報》則認為,細節不清不能妄下判斷:“討論一個慈善公益項目是善還是惡,是否公平,應該更多地關注項目的運作程序,才能發現這個公益項目是否真正做到扶貧濟困,是否真正推動了社會。……在很多網友看來,潘石屹設立獎學金所要解決掉的問題和“三伏天送棉被”一樣根本不存在,這麼做的意圖究竟是什麼?這樣的問題顯然隻有潘石屹本人能回答。因為,目前還沒有公開信息透露“SOHO中國基金會”和哈佛之間協議的內容和項目具體的操作辦法。”
為何不捐國內捐國外值得討論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鬆祚在微博上發問:此事看起來無可厚非。隻要符合法律,企業和企業家有捐款自由。然而,為什麼中國富人願意給國外名校錦上添花,卻不願意給中國教育雪中送炭?為什麼中國精英們都迫不及待將子女送到美國和英國歐美受教育?為什麼中國企業家不能矢志不移建設世界一流的中國大學?
《中國青年報》的評論也說:“如果有心抱怨為何中國企業家不多為國內慈善事業作貢獻,那麼不如仔細考慮國內是否提供了足夠吸引人的慈善環境。”
《南方都市報》的評論可能回答了這樣的提問:“中國商人捐資助學,無論國內海外,實該多一點企業家精神。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就是精打細算,控制成本,注重效益,講求投入產出比。把錢捐到受捐體制不健全、監管闕如的學校,學生不見得受益,貪腐者卻能中飽私囊。我相信,潘石屹捐資哈佛,除了‘自利’的一面,其中必有對哈佛大學基金和學生資助管理體制的一記信任票。”
仿佛是為了給“信任票”作一個注解,網易“另一面”欄目同日的專題就試圖從中美高校基金的對比去解釋這一新聞。該專題剛上線時的標題甚至是“潘石屹捐款哈佛理據服,捐國內高校才犯傻”,其中臧否一目了然:“隻要是理性的捐贈者,自然會選擇把錢捐給專業投資人運營、效益良好的美國高校基金,而非隻會等米下鍋的中國高校基金。”
教育學者熊丙奇同樣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說:“在現代大學制度之下,學校辦學信息公開、辦學經費都必須用於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因此,捐贈者並不擔心捐贈的資金會被濫用,不會用到‘刀刃上’而被揮霍掉,可我國內地高校則不然……”所以他提議:“我國社會隻有學會尊重每個個體的權利,不是動輒用道德去綁架他人的權利,才可能不斷進步。就學校的辦學而言,隻有每個辦學者尊重學生的權利,真正對教育負責,才能辦出高質量、充滿人文關懷的大學。”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潘石屹 哈佛 SOHO 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