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5 09:15:03|來源:中國網|字號:
摘要: 外來人禍有時屬於不可抗力,航空界本身是無可奈何的,但自己管理、決策上的人禍,卻本應是可以避免的,否則會加劇外來人禍的傷害性。 |
8月10日,一架伊朗塞帕漢航空公司伊-140客機自德黑蘭梅赫拉巴德機場起飛前往東部城市塔巴斯,結果在位於德黑蘭以西約5公裡的阿扎迪鎮附近墜毀,機上48名乘員中有至少38人死亡。
今年對國際民航史而言是令人悲傷的一年,迄今在全球范圍內已有多架客機墜毀。正所謂“幸福總是相似,而不幸各有不同”,每架失事客機都有其失事的原因,其中許多至今還是個謎,不過10日墜毀的伊-140,事故成因似乎較為簡單,正如伊朗機場公司負責人的話所言,飛機是在起飛爬升這個事故密集發生期,因一側引擎故障而失控墜毀。
伊-140是雙發渦輪螺槳客機,照設計,即便一側發動機失靈,僅憑單發也應確保順利返場,但設計能力是一回事,實際性能又是另一回事,伊朗地處高原,失事時又是夏季高溫天氣,而高溫高原性能恰是俄式客機的痼疾,伊-140更是俄-烏原設計的伊朗本地組裝貨,性能恐怕還要再打一個折扣。
天災只是問題一方面,甚至一小方面,倘非人禍,慘劇未必會發生。
一些分析家指出,美歐對伊朗的長期制裁,令后者民航業遭受重創,早在20年前就擁有當時最先進大型噴氣客機的伊朗各航空公司,如今隻能仰賴缺少后勤零部件支持的老舊、二手西方客機,和性能、可靠性差強人意、早已被排除出國際民航業主流機型的俄系客機,政治因素作祟,給伊朗民航業和乘客帶來了巨大災難。
近10年來伊朗僅民航機致死事故就發生了至少7起,牽涉機型包括圖-154、伊爾-62、波音-737、波音-727等,這些機型大多古舊,有些在別處幾乎已見不到現役的,機隊得不到妥善更新、維護,零部件跟進不到位,令伊朗民航機隊成了名副其實的“病號隊”,好在4月美國已放鬆對伊朗的制裁,民航機零部件也在解禁行列,情況總算會有所好轉。
但問題並非僅僅出在外國人身上。
伊朗在中東穆斯林國家中,擁有相對強大的工業和航空修造能力,可以自行修理、改造,甚至設計建造軍用飛機,但相對於軍機,民航客機技術雖未必更密集,安全系數和可靠性要求卻更高,世界上能獨立設計建造軍機的國家本就不多,能獨立設計建造民機的國家則更少。伊朗遭受長期封鎖之余,急於獲得民機建造能力,因此從俄-烏引進了安-140,作為客機自主制造的“入門”產品,這本無可厚非。但伊朗1996年底引進許可証,直到2009年才完成首次試飛,過程長達13年之久,原本就不先進的設計也因此變得更加落后,這本身就表明,伊朗航空制造業能力相對單薄,理應更加尊重科學、謹慎從事,而不是盲目“大干快上”。但現實卻是首架伊朗組裝的客機首次試飛即告墜毀,但該機隨后仍被批准定型,並投入理論速度每年12架的批量制造,誠如一些伊朗議員所批評的,這種飛機本不應被批准投入批生產和航線運營。
外來人禍有時屬於不可抗力,航空界本身是無可奈何的,但自己管理、決策上的人禍,卻本應是可以避免的,否則會加劇外來人禍的傷害性。
作者:陶短房
伊朗 高原性能 客機失事 墜毀 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