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8 10:30:59|來源:參考消息網|字號:
開風氣先
——近代新式教育自船政始
外文:法文(教材均採用法文原版教科書),兼習英文﹔
專業基礎課:算術、幾何、三角、解析幾何、微積分、物理、機械學等﹔
專業課:蒸汽機的制造與操作﹔艦體制造﹔
教學方法:半天堂課,半天廠課﹔在課堂上專業基礎課,在實踐中講授專業課﹔除中文外,其他課程用法文講授。
在離馬尾造船廠不遠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記者看到了這份福建船政學堂當年的前學堂制造專業課程表。“從中可以看出,那一代覺醒的中國人,力圖跟上世界海軍發展腳步的艱辛努力。”馬尾區海洋辦工作人員許元發感慨地說。
“當年,左宗棠在設局辦廠的同時,專門開設求是堂藝局,將之視為培養造船與駕駛人才之地。沈葆楨也反復強調‘船政根本在於學堂’,並派出學生留歐學習,師夷長技,借法自強。”許元發告訴我們,當年,船政學堂冒天下之大不韙,勇敢挑戰“私塾、官學、國學”等舊學教育,革新沿襲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和重義理、輕技藝的教育模式,突破閉關自守、盲目自大的傳統觀念,吸取外來精華,傳授科學技術,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全國影響廣泛,其模式為天津、南京、江蘇等地相繼效仿,可以說是我國近代新式教育的一個開端。李鴻章也因此盛贊:“閩堂是開山之祖。”
“當年,為真正挑出有志於實干的人才,沈葆楨親自參加了船政學堂的入學考選,標准有三:一看文章是否嚴謹通達﹔二看家教是否深明義理﹔三看外貌是否清秀穩重。”許元發介紹說,“1866年,13歲的嚴復報考船政,考取為第一名,為沈葆楨所激賞。”
翻看船政學堂當年的學籍資料,其要求之嚴,放之今日亦讓人瞠目結舌。船政學堂規定,有兩門輔課或一門主課不及格者,即予以留級或退學。資料顯示,航海專業第二屆全班有50人入學,畢業時僅存18人,史稱“十八學士”。
正是這種嚴謹的教學以及高淘汰率,讓船政學堂英才輩出。瀏覽其學籍手冊,其畢業生中涌現了嚴復、詹天佑、鄧世昌、薩鎮冰等一大批近代科技、軍事、外交、教育以及社會科學人才。解說員葉銀蓮告訴我們,僅福州一地,三代以上都從事海軍的世家,就有1000多戶。
船政學堂的興盛,還使興學育才之風盛行於福州,並且延續至今。截止到上世紀90年代,福州每10萬人中就有3.2個院士,其比例之高,不僅居全國之首,在世界范圍內也極為罕見。
琛航島,海軍軍官,海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