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博採眾長>> 正文

胡鞍鋼:鄧小平讓時代多了一個主題【3】

2014-08-23 10:01:00|來源:海外網|字號: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印發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文本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印發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文本

從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朝著更加深入的方向發展。1985年10月23日,鄧小平會見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在回答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之間的矛盾的問題時他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証明,在某種意義上說,隻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把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22]這是對“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重大修正,也是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前進了一步。

1986年4月,國務院成立以田紀雲副總理為首的“經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由來自國務院各部門官員和經濟學家組成的、負責改革方案設計的“方案辦”,后者在8月提交了《1987年經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23]12月19日,姚依林、田紀雲向鄧小平匯報經濟形勢和經濟體制改革問題。鄧小平講,改革要過幾關?我講了“過五關斬六將”,但究竟要走幾步?去年(指1985年)走了一大步,今后還要走幾步,花多少時間?[24]

1987年2月,鄧小平和趙紫陽、楊尚昆、萬裡、薄一波等談到十三大的籌備和十三大報告起草工作時說:“為什麼一談市場就是資本主義,隻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計劃和市場作用是方法嘛,隻要對發展生產有好處就可以利用”,“我們以前是學蘇聯的,搞計劃經濟,后來又講以計劃經濟為主,現在不要再講這個了。”[25]根據鄧小平談話精神,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善於運用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這種形式和手段,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利用市場調節絕不等於資本主義”,“以指令性計劃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應當通過國家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來簽訂經濟合同等多種辦法,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的范圍”。[26]

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即“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國家隻以宏觀控制經濟的手段如金融、財政進行宏觀調控,不直接參與企業微觀決策。報告還提出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把經營權真正交給企業。[27]可以看出,計劃和市場都成為發展經濟、調節經濟的手段。手段是服從於目的的,因此達到什麼目的更為重要。這裡我們再次看到鄧小平“貓論”的影子:它成為克服黨內傳統意識形態約束、思想解放、形成新的政治共識的基礎。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特別是首次提出“加快建立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體系。”

在整個八十年代,鄧小平等通過實施經濟體制改革,真正解決了如何建立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激勵機制問題。這是一個典型的自我學習、自我創新的封閉式的改革過程。[28]

改革從一開始就是選擇“依靠兩條腿走路”,表現為:一方面改革國有企業,增強活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在國計民生重大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到1992年非國有經濟在工業和建筑業已佔據“半壁江山”,在服務業已達到30%以上﹔[29]一方面縮小國家計劃價格范圍﹔另一方面擴大國家指導價格、市場價格范圍,到90年代初已經以市場價格調節為主﹔[30]一方面在國家計劃中縮小指令性計劃范圍,保留必要的行政手段﹔另一方面不斷擴大指導性和市場調節范圍,綜合運用多種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到90年代初已經形成“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新機制。這就為90年代初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基礎,不僅脫離計劃經濟體制,而且引入市場經濟機制。盡管這還是初步的探索,但是已經相當成功,積累性地發生了革命性結果。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實際上並沒有宏大的預先設計,而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鋪就了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軌道。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這一體制的目標。

經濟體制改革方法論:“兩隻手”總是優於“一隻手”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巡”時再次談到計劃與市場、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他說,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31]從這個意義上看,無論是計劃還是市場,都是發展的手段,而不是發展的目的,哪種手段更有利於發展就採用哪種手段。

后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表明,一個經濟體如同人體,有“兩隻手”總比有“一隻手”好,無論它是哪隻手。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一開始就不同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經濟轉軌,簡單地從“一隻手(計劃)”轉向“另一隻手(市場)”,而是轉向了“兩隻手”,即混合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利用“兩隻手”的優勢,而且“兩隻手都要硬”。

需要說明的是,在改革初期的一段時間,有關改革理論的討論仍然是“封閉式”的,而不是“開放式”的。所謂封閉式的,是指改革的理論是對本國經驗的總結和本國錯誤路線的批判,改革試驗的模型和政策的選擇主要限於直接的經驗和直覺,包括歷史的經驗和歷史的記憶。更重要的是許多討論都是內部的、保密的,也加深了討論本身的封閉性。而所謂開放式的方法,主要是與外部交流,更多地參考和借鑒外部的信息、知識,與外部聯系、比較。特別是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后來者”,中國及其領導人需要了解成熟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既要借鑒他國成功經驗,也要吸取他國失敗教訓,少走別人的彎路,減少制度創新的學習成本。

在當今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所謂最好的制度,隻有最適合自己的制度,在國際競爭真正能夠制勝的制度。這表明,制度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樣的﹔不是僵化的,而是變化的﹔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因此,改革也就成為了關鍵詞,通過不斷改革對內適合自己,對外適應國際競爭。在世界上,中國開創了改革時代,是由十幾億人一同創新,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更改變了歷史。時代的主題除了和平與發展之外,還有改革。

讓我們記住這一偉大的創意者:鄧小平。

(此文寫於2014年8月19日,應觀察者網之邀為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而作,楊竺鬆協助整理。)

(責編:牛寧)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計劃經濟 鄧小平文選 中國改革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媒體:中央巡視與專項追逃內外聯動反腐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吉林篇(高清)

閻錫山在山西的最后時光(組圖)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