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5 09:02:28|來源:海外網|字號:
【弗格森騷亂震驚全球,美國政府的反應與人權現狀遭受多方質疑,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瑪麗·哈夫辯稱“這純屬內政問題”。The Globalist總編Stephan Richter賜稿觀察者網,論述非裔美國人的真實處境,以及奧巴馬象征意義的崩解。觀察者網楊?軼譯。】
本月早些時候,手無寸鐵的美國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遭警官槍殺,案發地美國密蘇裡州弗格森市的緊張氣氛至今仍在持續發酵。關於造成該槍擊案的原因是否是種族歧視,美國社會各界爭辯不休。非裔在當今美國社會中處境究竟如何?這起案件應當喚起我們的關注。
密蘇裡州長下令調用國民警衛隊鎮壓騷亂弗格森騷亂
作為一名黑人,奧巴馬總統或許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但在現實中,非裔美國人的處境仍不容樂觀。2008年奧巴馬的當選,充其量可算作一項階段性成就,要撫平非裔族群的歷史創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非裔美國人的真實處境,應是衡量這個歷史進程的核心指標。實際上,黑人目前的社會經濟地位,可謂“災難性”的低。
譬如,在失業率和青少年(中學階段)輟學率等方面,黑人均高出白人一倍有余。
在美國,黑人遭到監禁的比例幾乎是白人的六倍。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的資料顯示,全美監獄關押的230萬名囚犯中,有大約100萬是黑人。
是的,單純從法律的角度講,非裔美國人現已正式享有與白人同樣的權利。毫無疑問,上世紀60年代留給美國的歷史污點已經淡去,非裔族群曾遭遇的赤裸裸的種族仇恨與駭人聽聞的暴力已不復存在。
但是,針對黑人的歧視以更隱蔽的形式繼續存在著,它與我們生活的21世紀顯得那麼不協調。一直以來,美國許多州長、立法委員、法官不時拋出限制黑人投票權的挑舋言論——它提醒我們應正視美國社會的現實。今天,白人勢力曾犯下的暴力和罪行或許不會重現,但其他形式的歧視仍在大行其道。
上世紀60年代的紀錄片到今天仍有啟發意義。那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涌的時代:雖然那時黑人遭受著大山一般沉重的壓迫,但那畢竟是個充滿希望的時代。你能在黑人青年的眼睛裡看到希望——對扎實教育、無憂生活、美好未來的希望。
今天,許多黑人已不再懷有這份希望。未經父母計劃便出生於破碎家庭的黑人兒童佔非裔人口總數的72.1%,白人兒童相應的比率僅為29.3%。對這些不幸的孩子來說,唯一的寬慰是自己的遭遇並不特殊。
任何有助於改善這些孩子處境的實質性社會改革,都遭到了共和黨的激烈反對。對此,我們已見怪不怪。
真正令人吃驚的是,當具有歷史意義的紀念日到來時,奧巴馬先生不溫不火地致辭,竟白白浪費對全美國人民講兩句真話、實在話的大好機會。
去年8月,為紀念“向華盛頓進軍”50周年,奧巴馬在林肯紀念堂前的台階上發表了演說。那本是一個多麼難得的時機,他本可以呼吁全美國關注非裔美國人的處境,讓大家知道現狀並不令人滿意。
作為一名黑人,奧巴馬既當過憲法講師,又擔任著美國總統,還有誰能比他更適合為黑人權利大聲疾呼,為社會指出亟需克服的弊病?
然而奧巴馬先生完全沒有這樣做。他只是一味堆砌甜蜜的辭藻,以一句“那些認為改變還不徹底的人們”,便輕鬆地把帽子扣在了批評者的頭上。
他用優美的修辭粉飾太平:“美國黑人中不乏成功的例子,這在半個世紀前是不可想象的。”
美國人有個壞毛病,萬裡長征剛走了一公裡便開始慶祝,忘了原來的目標在哪裡。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雖有了《解放奴隸宣言》和多條憲法修正案,但對黑人權利的保障往往流於空泛,直到1960年代美國才採取必要行動,落實黑人權利。
與黑人民權運動一樣,奧巴馬總統的當選也僅僅是個裡程碑,遠不是非裔美國人爭取平等權利的最終勝利。
美國必須信守當初的承諾,在全國范圍內糾正各種違背民權的隱蔽錯誤﹔改善黑人族群經濟地位失衡的現狀﹔醫治因白人歷史罪行造成的沉?痼疾。
Stephan Richter是The Globalist總編和出版者,正在編寫文集《重思美國及世界》,版權歸The Globalist所有。
The,Stephan,Rich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