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5 09:04:38|來源:中國網|字號:
摘要: 對港鐵碾狗的評價和看法,早已超出了對那隻狗本身能承載的相關范疇,而是不自覺代入了一些非客觀理性的個人觀感對比,再輸出的可能已與此事無甚關系,而是有一次的借題發揮。 |
“港鐵撞死流浪狗”事件,港鐵高層又有回應,承諾向公眾及流浪狗道歉,並表示將成立專責小組調查事件。由這隻被碾壓致死的流浪狗引發的網絡怒潮,已持續3天。
從最初的“未見有狗”,到“港鐵職員嘗試營救,且因此負傷”,再到這次主動致歉,港鐵方面三改其口,以致網絡怒火一路燒向社交媒體。截至21日晚9點,有8萬網民聯名向港鐵討說法﹔更有近百人在港鐵總部外集會表示抗議。(綜合近日人民日報官微等媒體報道)
而在新浪網“港鐵撞死流浪狗遭抗議后道歉,你怎麼看”的網絡民調中,六千網友投票時,選“被撞只是流浪狗,愛狗人士和網民反應過度了”的幾近八成﹔認為“生命平等,流浪狗也不例外。港鐵過錯,應該道歉”的不足兩成,還有對此無感,或詞不達意,不知如何置評的約百分之五的選“說不好”。
雖任何調查取樣都難做到全覆蓋,但哪怕隨機抽樣,也有其特定代表性。就如港鐵碾死一條狗,就引來數萬網民聲討,甚至有極端者臥軌“要挾”,終致高層出面道歉,承諾徹查一樣。這事兒,若發生在內地,估計最多微博熱鬧轉發一下也就過了。
就如,我們也有高速截車救狗,或大鬧玉林狗肉節的一眾極端動保人士,但其針對的也只是常態的吃狗等歷史遺留問題,針對更多也只是落單司機或倒霉商販等個體﹔和為一隻“意外”喪身車軌下的流浪狗而群起撻伐,逼得一家鐵路公司正式為一隻狗道歉的群體聲援行動相比,顯然不在一個量級。
打個不那麼恰當的比方,在曾經震慟全國的“723”動車事故中“意外”喪命的那麼多無辜死難者,民眾和網絡輿論短期內都沒能逼得負有直接監管營運責任的官方主體,如港鐵這般利索地認罪致歉,主動擔責。更遑論,若一公裡一公裡沿著鐵路線仔細檢索,在山野林間等城市視野之外的人跡罕至處,每年甚至每天意外殞命於鐵軌的牛羊豬狗等牲畜,甚至不慎卷入車輪下的人的“孤魂”有多少,估計數字都會比較扎眼。而這些顯然也不在大眾日常關注之列。
是以,當看到港鐵撞死一隻狗,都引得群情激奮,而我們可能有人因強拆致死,因為擺攤致死,甚至因各種無厘頭的原因而非正常死亡,但都因這類權力失范事故太過頻密,新聞性新奇性邊際效應遞減再難達到輿論關注的興奮閥值,而得不到應有關注。兩廂對比,自然唏噓不已。
如果說“同城不同命”“同命不同價”還可忍受,那麼人狗殊途,卻貌似得到不對等不匹配的關注度,這就難免讓不少內地網友心理失衡。對港鐵碾狗的評價和看法,早已超出了對那隻狗本身能承載的相關范疇,而是不自覺代入了一些非客觀理性的個人觀感對比,再輸出的可能已與此事無甚關系,而是有一次的借題發揮。類似例子,最近的最有代表的就是不久前內地女童在港當街便溺所引發的港陸口水戰。
本該就事論事的公共討論和說理運動,但因雙方不自覺地過分糾結於“身份論”,那麼問題交流就會在兩個極端之間徘徊。糾結於身份論,有質量的公共說理就很難展開。沒有嘗試著耐心的帶詮釋性的理解,上來就是過多主觀的批判式論述。那無論你講的東西多有道理,溝通對話效果,也是很差的。如港鐵事件后跟帖,置頂評論中“矯情虛偽”的頻度就非常高。
“互為客體”的身份論,讓每次討論都會回到道德和口水的原點,而難有互諒互讓的有質量的增益。類似超標的討論,不是某個在香港街頭內急的小女孩所應承擔的,也不是“那隻被港鐵碾死的狗”所能負載得起的。
作者:李曉亮
鐵碾 流浪狗 負載 同命不同價 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