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7 11:11:29|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字號:
原標題:專家:美國未視中國為敵 中國應根據利益區分敵友
分清敵我友,是統一戰線的戰略,是為了提高政治贏面的效率。敵我友,經常是客觀存在的。對敵我友給予界定並適時予以更新,有利於集中資源取得最大的成效。
界定敵我友的標准,無疑還是取決己方利益。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年代,我方利益無非三條:意識形態、生存安全和發展。在爭取中國獨立的事業中,在改革開放前的新中國建設階段,我黨努力分清國內外的敵我友,認真辨別人群中的左中右,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但直至改革開放前,我們的利益定位還相對簡單:意識形態上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國家安全上的本土防御,經濟發展的計劃純潔。經過新中國發展的前30年,我們發現之前的利益定位過於簡單。如,不恰當地將市場經濟歸結為資本主義,實質是放棄經濟發展的一個天然杠杆。這時我們認識到,過去的意識形態過於偏激。
啟動改革開放30年后,我國的國家利益拓展有了廣泛延伸,人們對利益的認識也大為深化,於是逐漸對利益分層。就“核心利益”而言,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指出:中國的核心利益包括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定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因此,這六項核心利益一方面相互關聯,互為促進;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不同的利益互為牽制。如何平衡不同的核心利益,則需要體制建設、機構協調,甚至利益折沖,這恰恰為通過利益標准來劃分敵我友帶來重大不易。
譬如,在敵我友中,美國歸為何處?由於美國堅持對台售武,以武力威脅干涉我國內部事務。因此,在“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這四項排列最前的我國核心利益上,美國的敵性地位十分清楚。但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這項核心利益上,美國對華經濟合作在過去30年的表現即使無法將其歸入“我”類,怎麼也屬“友”類,至少不算“敵”類。日本同我國的關系大致類似。在涉及我國主權問題上,日本同我國存在競爭甚至敵對,但在經貿領域,東京仍是我國的主要合作伙伴。
盡管敵我友在客觀上仍存在,但鑒於在全球化時代各國利益的擴大和細分,要在所有的核心利益領域都能定義出一個敵國,已不太現實。在更多的實踐中,敵我友往往是通過問題來厘定的。如果一定要在什麼領域定義敵友,恐怕還得是在意識形態方面。盡管中國表示願意尊重他國人民選擇的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有些國家仍然以救世主自居,對我國十分挑剔。無論是出於價值觀還是現實利益,它們都不願接受中國的崛起。
但這又如何?即使它們將中國列入異類,它們還是願意在全球化體系下與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平博弈,並在這樣的競合中眼看著中國快速崛起。即便是美國,它尚未將我國列為敵國,而仍是一手牽制甚至遏制我國,另一手繼續擴大兩國之間愈益深厚的交流合作。
這種將利益分類、並將敵我友的性質按利益與問題進行分類的做法,更適合當代國際社會的實際。(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沈丁立)
利益定位,敵友,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