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7 08:40:00|來源:光明網|字號:
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發現:相比舊版,今年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25日,記者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現,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8月26日《新聞晨報》)
對一年級課本進行“瘦身”,出發點是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比如減少識字量、寫字量等等,同時也是為了增強課文本身的形象性、趣味性,更貼近這個年齡段兒童的認識規律和特點,並通過降低難度,把更多的空間交給兒童們自由閱讀,無疑這個初衷是十分美好的。
但是,教材對於孩子來說,具有啟蒙的意義,在強調內容選定符合孩子特點的同時,還有培養孩子文化意識、閱讀興趣與涉獵層面的導向作用。古詩本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很多的經典古詩是經過千百年的檢驗,被証明是語文的精品,價值是無須爭議的。
古詩很好而被排除在一年級的教材之外,或許不是對價值的否認,但是事實上會讓孩子認為古詩不重要的印象。古詩之所以被“瘦身”,無非一是認為古詩中有很多復雜的字甚至生僻的字,會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二是古詩難以讀懂,一些方法與當今的表達方式不一樣﹔三是認為孩子過早學古詩沒有益處。
如果真的因為如此,不能不說這些觀點都有失偏頗。事實上,一首古詩最多不過三十來字,且古詩中也不缺少那些淺白易懂的詩篇,倘若只是從減輕負擔的角度來說,有充足的空間。至於象一些專家所言的課文缺少形象性、趣味性,不優美,不符合孩子的審美情趣等,亦不是古詩的錯。相反,很多的古詩描寫鄉村景物、市井生活之類的,都很形象,稍加解釋孩子便真實可感。如果再精心設計配上優美的插畫,詩意具象化更加易於具象了解。並且,古詩極富韻律,朗朗上口,其音樂性更能讓孩子記得住。事實上,教材中的古詩恰恰是學生日后能夠記住教材中為數不多內容的幾乎全部。
其實,古詩不具給孩子減負、提升教材美感的排它性。相反,拿古詩當作教材瘦身的“贅肉”來對待,反映了教材審訂“一刀切”的機械性。給孩子的教材做“減法”,應當遵循“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原則,關鍵是在轉變教育的理念與方式上做文章,注重內在品質的提升是核心。內容選擇是一個方面,還包括對內容的包裝,以及教材外延教育方式的改進。一年級教材古詩並非不可以動,而在於是否花過心思,在改進上朝著符合孩子的認識特點上做過努力?如果沒有,這樣的切割就是硬傷了。(木須虫)
古詩,教材,瘦身,贅肉,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