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3 07:25:00|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字號:
鄭州一老人在公共汽車上因讓座糾紛打了一年輕人“幾個耳光”后猝死,這個新聞連日來受到國內媒體的海量報道和評論。大家似乎挺興奮的,掰扯著猝死老人和未讓座年輕人誰是誰非,這當中很少看到對那位老人的同情。更有甚者,“老人變壞、壞人變老”的奇怪總結在互聯網上流傳開來。
這起老少爭座糾紛是個孤立事件,它雖與中國的整體道德面貌有關,但兩位當事人無論對老年人還是對年輕人,都不具有代表性。老人猝死與爭座糾紛之間的聯系更是偶然的,對這種聯系做任何批評性的道德評價都是錯誤的,是對道德倫理的真正違反。
我們想強調,所有對這位老人猝死幸災樂禍或者做出這種暗示的人,秀的都是當下中國社會的道德下限。
至於“老人變壞、壞人變老”之說,它能在社交網站上嘻嘻哈哈的互動中流傳開來,被不少人津津樂道,所表現的是互聯網文化推崇反叛性發現的特有快感。對老人不良的具體行為我們當然應當指出,但對“老人”這個概念,對“變老”的那個群體,我們永遠都要抱尊敬的態度。
老年人成長的年代,或比今天艱苦,或比現在激烈。因當下某個老人做錯了某件事而嘲弄哺育了今天年輕人、為這個國家進步做盡臟活累活的那一代人,這決非中國年輕一代的驕傲。對老年人除了給予集體的尊重,我們還應寬容他們做錯事的那些“深層原因”,體諒導致他們有今天看來不文明習慣的那些經歷。這是年輕社會必須有的人性豁達。
老年人是我們這個盛行功利主義社會的真正弱勢群體,他們幾乎被完全邊緣化,很多人沒有消費能力,或者缺乏消費勇氣,大量人不會上網,缺少他們的集體話語權。中國社會往前跑得越快,老年人與時代潮流的距離感就越明顯。他們是通往今天現代化道路上那片我們走過了而不去再走的、中間生出荒草的鋪路石。
一名老人和一名年輕人爭座並沖突,細究具體原因,不排除老人的問題更多些。但如果去討論兩代人的問題,年輕社會必須表現他們的集體低姿態。去跟老人“講理”,這不是一個尊老愛幼社會應當鼓勵倡導的。
圍繞“爭座致猝死”的討論是由中國媒體和互聯網站的年輕人主導的,其中的大量浮躁語言和輕狂的價值判斷,是一種令人震動的展現。我們知道,在互聯網時代,不應夸張這些現象的代表性,但社會應當重視它們,並且嚴肅地告訴那些深受網上活動影響的年輕人,他們那樣做是不對的。
所有人都應記住,死者為大,老者為尊,中華社會的這些傳統倫理不是靠范本樹立的,它們來源於人生百態中點點滴滴的總結和錘煉。在所有強烈、鮮明的事件中,都應有它們的一個位置。在任何情況下剝奪這個位置,都有可能成為過激、甚至極端的表現。▲
老人,變老,壞人,猝死,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