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6 15:16:48|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前幾天,一位同事深夜在微信朋友圈慨嘆:“終於可以說一聲‘幸運’!過完中秋,父親也辦好手續出院了。”
原來,他遠在江西的父親被一位精神異常的鄉鄰砸傷額頭,縫了四針。由於前些年曾做過頭部手術,如果被砸傷的位置稍有偏差可能會有生命危險。起初,父親不想讓遠在北京的他擔心,並要求隱瞞,但是他的哥哥卻“走漏”了消息。
這位同事工作極為勤勉,由於假期短、家鄉遠,已經多年未在中秋回家與父母團圓。此次意外,讓他決定以后的日子裡要盡可能多回家。“小村庄和大都市的月亮,同樣渾圓光明。但家人在哪,哪兒才有團圓。感謝所有察覺或者未察覺的‘幸運’,讓我們在生命中必將遭遇的離別前,有機會多見父母一面,再多一面。”
“若不把東西拿走,我們就不會意識到,曾經擁有過什麼。”他是幸運的,被有驚無險的意外所提醒,對父母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但不少人卻直到追悔莫及才有所醒悟,“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情故事仍在不斷上演。
兒女在長大,父母在變老,這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常識。當父母年邁,對於他們來說,見到兒女是最大的福利,見不到則是最大的折磨。但不少兒女卻“吝嗇”得每年隻給他們一兩次見面機會。子曰:“父母在,不遠游”。但年輕人為讀書、為生計、為愛情,為自由,或北上,或南下,“遠游”已成為常態。不少人都是這樣,興沖沖離家后,志在四方,心比天高,眼裡滿滿都是大都市與錦繡前程。一年到頭給父母打不了幾個電話,總覺得那個身強力壯的父親、那個忙個不停的母親一直就在那裡。
對於年輕人的拼搏怎忍苛責?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史,也正是一代代青年離開故土、走向遠方的家庭遷移和繁衍史。即使是孔子所說“不遠游”的要求,也還有“游必有方”的例外。他們正值青春年華,去偏遠山區支教、去祖國邊陲值守,散落在全國各地揮洒汗水,這既是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的追求,也是國家興旺、社會發展的必需。“游必有方”的遠行,父母雖不舍卻支持,個人雖艱辛但無悔。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曾寫過,“你的童年是小村庄,可是,你走不出它的邊際,無論你遠行到何方。”在“遠方”和“村庄”間,到底如何衡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答案。但在不少人心中,看罷了“遠方”,最挂念的還是父母所在的“村庄”。前一陣,有一道網絡流行的數學題,“假設每年回家兩次,父母有幸長命百歲,你還能見他們多少次?”不少人都不敢去算。
在家庭和事業、生存和感情的天平上,往哪方傾斜,都意味著極大的代價。“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其實,對父母的感情,不應由提供的物質條件來簡單評價,也不宜用陪伴身邊的時間長短來衡量。無論在身邊還是在遠方,有時候,隻要有及時的電話、貼心的問候,也比得上一場奔波、一堆禮物。
村庄是父母所在、鄉愁所寄、人生源頭,須臾不可忘。但年輕人去遠方,既是個人選擇,也是發展所需,更是時代潮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隻要秉承“游必有方”的准則,用心牽挂,即使聚少離多,也能少些愧疚、少些悔恨。
遠方 父母 青年觀 村庄 心比天高 遠游 游必有方 子曰 數學題 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