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人民日報報系言論>> 正文

張朋輝:黑人女孩何日不夢藍眼睛

2014-09-16 15:42:24|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就在不久前美國黑人少年布朗被槍殺后不久,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做了一項民意調查,結果反映出美國社會在對待種族問題態度上的鴻溝。調查顯示,80%的非洲裔美國人認為此事件應“引起人們對種族關系的重視”。相反,有47%的白人認為在此事件中,“對種族問題關注過多”。

  美國久已存在“膚色色盲理論”。這種觀點認為,美國在法律等各方面實現了平等,因此沒有必要過分關注種族問題,也沒有必要用種族視角解釋幾乎無處不在的不平等現象。犯罪等社會現象是貧困引起的,與膚色無關。

  與此觀點相對照的,卻是殘酷的現實。據《紐約時報》報道,過去10年,美國普通黑人家庭的淨資產與白人家庭差距不斷加大,不同種族間的財富差距甚至比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水平還要大。嚴重的種族收入差距和種族認識分化對立都在警示,種族問題是美國必須嚴肅對待的。有輿論已經針鋒相對地提出,美國應該更加關注種族關系,而不是相反。

  民眾也逐漸意識到,“膚色色盲”看似平等,卻並不公平。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首位非洲裔美國人瑟古德·馬歇爾認為,這好比賽跑,讓對手先跑幾英裡,然后說:“好了,現在開始比賽。”就在比賽開始時,對手已經領先了。在美國,由於歷史上的種族歧視問題,非洲裔及其他少數族裔“晚跑了幾百年”。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教授保羅·巴特勒認為,從未有過“膚色色盲”的社會,美國只是在本世紀非洲裔美國人及其他少數族裔開始爭取平等權利時,才開始把它作為一種重要的價值觀來談論。

  實際上,美國一直存在阻礙種族平等的勢力,比如“三K黨”、20世紀中期主張公立學校實施種族隔離的聲音、反對平權運動的人群……每每沉渣泛起,人們都會驚詫地發現,以白人為中心的價值觀依然深深植入整個美國社會,甚至內化到了非洲裔美國人之間。

  平等與公正是美國人念茲在茲、深信不疑,並向外積極推廣的價值觀,可在美國國內卻成了“燈下黑”。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裡森的著名小說《最藍的眼睛》中,黑人小女孩皮科拉·布裡德洛瓦直到臨死前還夢想擁有一雙藍色的眼睛,覺得那才是“美”。黑人牧師杰西·杰克遜最痛苦的莫過於“走在街上,聽到腳步聲后開始想到搶劫——然后向四周看看,看到白人后鬆了一口氣”。

  實現“膚色色盲”,於美國而言是一項變革觀念的嚴峻任務,需要拿出足夠多的勇氣和魄力,像《紐約時報》文章近日提出的那樣,對“國民靈魂展開一場痛苦、深刻的發掘”。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夢藍 國民靈魂 黑人家庭 走筆 紐約時報 膚色色盲 最藍的眼睛 比賽 托妮·莫裡森 對手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中鋁總經理孫兆學落馬 曾砍柴湊上大學路費(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對越反擊戰時期中國女兵照片首度公開(高清)

揭秘駐阿富汗美軍野戰套餐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