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6 09:09:00|來源:海外網|字號:
在高考改革大幕開啟的背景下,各地重點高校通過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實施農村學生專項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門學子”傾斜,成效明顯且獲得各界好評。但實施中衍生出的一些問題還有待破解。海南一貧困縣高中老師反映,越來越多縣城領導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讀書,而是送往貧困縣高中就讀,與農村孩子爭奪政策照顧機會。(9月15日 《京華時報》)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底色”。為了彌合橫亙在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教育鴻溝,國家出台“自強計劃”,定向招錄農村貧困地區考生,幫寒門學子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部分地區卻出現本屬於“計劃外”的官二代,向“自強計劃”滲透的現象---越來越多縣城領導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讀書,而是送往貧困縣高中就讀,與農村孩子爭奪政策照顧的機會。
官二代傍上“自強計劃”,一方面會擠壓寒門學子上升的通道。“貧困專項計劃”本是為農村貧困生開設的“專項通道”,官二代的加入,必然會讓大量寒門學子“無路可走”,失去改變命運的機會。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公平的配置教育資源。隨著優質生源向“貧困地區”加速流動,必然會催生出更多的貧困縣“超級中學”。教育發達地區的“教育航母”還未整治,又突現更多的“超級中學”,顯然無疑有違制度設計的初衷。
說實話,官二代只是大量“計劃外”考生,騙取“自強指標”的一個縮影。試想,在高考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背景下,一旦出現制度“窪地”,有誰會不動分羹的心?大款、高知,亦或是普通工薪家庭考生,哪個階層不想向“自強計劃”裡擠?
其實,考生惦記“自強計劃”是人之常情,但可怕的是,相關院校粗獷的招錄手法,讓“自強指標”輕易的淪陷。“高校將招生名額分配給各省后,相應貧困縣報考學生匯總后根據考分高低進行錄取。”隻要是貧困縣學籍就能入圍,這個門檻是不是有點低?連戶籍都不區分,又怎能真的幫農村學生打開上升通道呢?如此不設防的招錄,其實是在開門揖盜。
讓“自強計劃”,對計劃外考生“關門”,真的惠及農村貧困考生,無非是做兩件事。一方面,要改變粗線條的招錄方式。將“自強指標”分配到貧困縣,只是偽“自強計劃”。隻有將指標與農村貧困生對接,才是制度的初衷。相關高校一定要改變,指標到省就撒手的粗獷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用公開換公平。試想,招錄人員、家庭背景,都像晒低保一樣,在網上公示,敢鋌而走險的官員還多麼?在眾目睽睽之下,又有多少空子可鑽?(薛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