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4 15:33:04|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0月14日電 據路透中文網報道,1980年代全球油價大跌時,沙特大幅減產近四分之三仍未能阻止油價下跌,慘痛的經歷至今讓沙特記憶猶新。這一次,沙特決心避免重蹈覆轍。
回想1980年代時,現代石油市場還處在初期,對多數交易員而言,當時的石油供應過剩已經是遙遠的記憶。然而這個話題最近又出現在同沙特官員與資深分析師的對話當中,分析師們認為,這一次沙特決心採取新策略以保護該國的中期市場份額,對於今天的決策而言,那時是決定性時刻。
最近油價大跌25%至每桶90美元以下,但相比1980年代的暴跌仍不算什麼,當時油價從每桶35美元跌至不足10美元。不過,許多分析師認為兩者仍有相似之處,都是全球市場由供應不足轉為過剩的轉折點。
30年前,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運以及伊朗1979年革命導致油價急劇上漲,損害了全球需求,而北海油田的發現則刺激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以外的石油供應。
由於全球市場石油供應極度充裕,沙特採取了支撐油價的策略,將原油日產量由1980年的逾1,000萬桶減少至1985-86年的不到250萬桶。當時石油價格基本上由出口國決定,輪不到剛剛出現的期貨市場。
但其他產油國卻並沒有跟進,無論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還是英國和挪威等新興石油大國,都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於是,油價陷入多年低迷,沙特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出現長達16年的預算赤字。
終於,沙特在1985年改變做法,採取增產降價的策略,雖然油市因此迎來最后一跌,但最終還是為逐漸復蘇鋪平了道路。
“當時的重大錯誤就在於他們持續減產,試圖以此支撐油價,但不管怎麼做,油價還是不停地下跌,”Medley Global Advisors的分析師Yasser Elguindi表示。相反,他們本該去搶奪市場份額,趁著油價下跌,讓“成本高的產油國關閉生產--這正是他們現在的做法”。
上周沙特官員在紐約向石油市場人士吹風,告知該國政策發生轉變,首次明確沙特准備忍受一段時期的低油價(最低可能到每桶80美元),以保持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