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4 06:44: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不管怎樣的投資選擇、獲利方式,遵循法律之道而為,是做“土豪”的底線,更是做“英豪”的高壓線。 |
富起來的中國人,早已不滿足簡單地吃好喝好了。近年來,一些大膽的投資客開始瞄准海外的“資產配置”,謀求財富更好的保值、增值。這是資本的力量,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向。
10月10日,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刊登署名吳向宏的評論文章《中國人海外投資進入“資產配置”時代》。在作者看來,當前中國富人的海外投資“更像是購買某種特權的消費行為,有時甚至是沖動性或者炫耀性的消費”。換言之,“海外投資現在還處在初級階段”。
然而,對這樣的觀點,我們需要一種批判的警覺。
先說批判。在作者看來,與西方成熟的投資家不同,中國人的海外投資主要是沖著綠卡、房地產而去的,他們並不太重視投資回報,更多是為了生活、工作以及子女教育問題。雖然作者對於這樣的判斷並未給出更多詳盡的調查,但是在筆者看來,投資創業之前,先把居住的權利拿下,有固定的居所,沒有后顧之憂,這樣的選擇也是無可厚非的。
更何況,一些房地產的投資,哪怕長期空置,也有相當的價值。例如08年經濟危機后的美國房地產市場,達到了近年來的谷底,不少中國買家因之獲利。即使在澳洲,連澳西偏僻的珀斯小城,也有不少華人抄底成功。可以說,購房既是下一步進取的起點,又可能是獲得第一桶金的有效方式。否則待到創業資本魚貫而入,房價必然起來,那時再考慮置業,豈不更虧。從這個意義上說,要做創業的“英豪”,可能還真得先做置業的“土豪”,此乃繞不過去的一道門檻。
當然,作者的擔憂也不無道理。相較於國外一些成熟的職業投資家,中國投資者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因為在做了“土豪”之后,也是最容易倦怠,最容易安逸於“洋車”、“洋房”的時期。在此節骨眼上,可能更需揮發企業家的精神。例如,對資本市場長期的價值關注、對新興產業的敏感嗅覺及適時介入、對與華相關的跨國項目的契機尋覓等等無不遍布著資本施展拳腳的巨大空間。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多少海外投資者,自己飽嘗人間的酸甜苦辣,就為了給家人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經濟學的規律、個人成長奮斗的角度而言,並不宜放縱。有的“富二代”在海外揮霍無度,紙醉金迷,“子賣爺田心不疼”,他們缺的正是一份創業、守業的精氣神。因此,不讓外國人把中國人看低,不讓外國的資本把中國的資本侵蝕掉,海外投資者得有“富不過三代”的警覺,時時勉勵方可。
當然,貪贓枉法來的錢,就別費這個心思了。最近半年多來,隨著“獵狐2014”行動地開展,中國政府不斷加大海外追贓、追逃的力度。這也意味著警示那些“洗錢”出去的“海外投資”需趁早收手。同樣警示其他的投資者,不管怎樣的投資選擇、獲利方式,遵循法律之道而為,是做“土豪”的底線,更是做“英豪”的高壓線。
(洪樂風,媒體時評員,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