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8 07:33:00|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字號:
中國30多年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以加入全球經濟體系,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沒有方向性錯誤。但改革又是利益再分配,有人受益有人受損。
包容性改革的底線就是:不能有絕對受損的社會階層。如果出現,就必須給予補償。
同前蘇聯的休克療法相比,中國的“漸進改革”雖然時間長且不徹底,但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經濟總量按每年增長10%,7年翻一番,35年即增長16倍,這就給包容性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即沒有人受到絕對損失,大家的生活都在改善,隻不過有多有少而已。
令人不安的是,在經濟總量極大擴張的同時,基尼系數卻一直在上升。在幾次重大改革時突破了底線,即某些社會階層絕對受損。
第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小型國有企業改制,6000萬工人下崗。破產和下崗都是難免的,問題在於補償不足。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和工人有隱形契約,國家包福利和就業,工人把必要勞動的80%交給國家財政,再投資建立新的國有企業。因此,在國有企業裡,工人按照工齡是擁有產權的。如果改革要打破鐵飯碗,就應對工人給予足夠的補償,而不是幾萬元打發了事。
第二次是拆遷。城市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使用權卻是法人或者個人的,誰買就歸誰。不動產,其法律含義是:房屋所有權及其下面地皮的使用權。不能說我花高價買了房子,只是買了四壁加房頂,卻不包括下面的地皮。這種法律的漏洞使地方政府加房地產商組成的利益集團,可以利用拆遷系統地剝奪城鄉居民。
第三次發生在20世紀末,大中型國有企業改制,要把國有資產“量化”到經營者手裡,允許他們以企業資產做抵押去銀行貸款,以低價把這個企業的股權買下來,這實際等於白拿。某些“改革派經濟學家”
趁機鼓吹,要公開按照權力大小,把國有資產無償分配,稱之為成本最低的改革辦法,完全不顧國有資產的性質與社會公平。這樣的所謂”改革綱領”由於其過度猖狂和赤裸裸,被全體人民以網絡批判的形式所否定。但國有資產仍舊以各種隱蔽的形式落入權力階層手裡。
權力資本組成的利益集團,利用改革與發展的機會,對特定社會階層進行系統化剝奪,會造成絕對受損者。國家必須保護弱勢群體,在政策上向他們傾斜。否則,如果大多數人絕對受損,改革合法性喪失殆盡,將會非常危險。
對於以前各次改革中出現的絕對或者相對受損失的集團,應該有一次總的補償,這就是把部分國有資產直接劃入社會保障基金。這也是一次大改革:把國有制改為社會所有制。按照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裡的觀點,公有制的最高形式是社會所有制,而基金特別是覆蓋全體人民的社會保障基金,就是典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這不是私有化而是社會化,這才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正確方向。有了巨大的國有資產為依托,我國的社會保障基金才能有保障,以迎接老齡化社會的挑戰,並有效消除社會貧困階層。▲(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社會保障基金,改革與發展,共產黨宣言,漸進改革,國有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