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人民日報報系言論>> 正文

葉延濱:我的鄉愁何在

2014-10-28 09:32:35|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有一位詩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故鄉的詩人是可疑的。這句話不像詩人說的,倒是像派出所的警察說的。然而我想,我也許是一個沒有故鄉的詩人。我的法定故鄉是“哈爾濱”,因為我是在那個最北面的城市裡出生的,但我不知道我與那個城市的任何一點聯系,沒有親戚也沒有門牌號。我是在一個軍醫院裡出生,然后隨軍南下離開這個城市。記得前幾年哈爾濱的電視台來採訪我,做了一個電視專題,題目就叫:愛在他鄉的日子。我是一個錯把他鄉當故鄉的游子,我的鄉愁與精神故鄉是哪裡呢?

  在我一生中,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北京。我先是在這裡讀大學,然后在這裡當教授,編《詩刊》,直至退休,20多年的經歷,這個城市給我住房和戶口本,也給我足夠的機會和成就感。但是,生活得久了,仍有一種隔膜,不喜歡這座城市顯擺的皇家氣派,不喜歡這裡處處擺出給人看的方正與規矩……也許隻有北京才會產生這個詞“北漂”?西安沒有“西漂”,南京沒有“南漂”。外來知識份子,為什麼很難融入並自認為是一個北京人呢?

  我常常誤認為是故鄉,並且想到它們有一種故鄉親近的地方有大涼山的西昌和陝北延安。我隨“下放”的母親到西昌生活。那時的西昌,一座偏僻蠻荒的邊城,在飢荒年代我在那裡讀完中學,我在那裡體會到窮困、飢餓和歧視,同時寂寞的大涼山裡也是我一生中讀書最多的時光。

  陝北插隊對我的一生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在那塊黃土?上,認認真真當過4年農民和軍馬場的牧工,使我對自己有了信心,靠出苦力也能活在這個世界上,對我來說,不再覺得有什麼更可怕的事情了。這對於我來說幾乎是認定為“故鄉”的地方,陝北的一個小山庄,曹坪。我在那兒插過隊,也為那兒寫過詩,如1980年發表在《詩刊》上的《干媽》,但這窯洞注定隻能留在我的記憶裡。多年前回陝北,妻子一定要去看我的舊居,到了跟前,隻剩一孔殘窯,裡邊拴著一頭驢。曾住在這孔窯洞裡的兩位老人已經過世了,兩個矮矮的墳堆就在背后的山?上,他們還守著自已的家。也許,這個破窯洞給予我的,就是這塊高原能給我的,我才為它寫了長詩《干媽》,將這孔窯洞保留在我的世界。知青點的生活雖苦,但還是一種降格的“城裡人”過的日子,就是說,身在曹營心在漢,干農民的活,做城裡人的夢。在這裡和我一道生活過一年的知青,都還記得他們的名字:朱毅力、王明鏡、張桂蘭、鄢小園、郭蘋、沈寧、范家輝、馬德祥……他們當年的模樣還記得起來。我們這一代人,與這個國家有幾乎相同的年齡,驕傲者說是共和國同齡人,更多的是說我們是“老三屆”,是“老插”。無論如何不可抹掉這個“插隊”對一代人的影響。當時我到那老倆口家裡去,是今天的人不太好理解的理由:想徹底改變自已,就是既然不是城裡人了,就做個真農民。我在那孔農民的窯洞裡住了一年時間。作為一個在“文革”時期受歧視的“黑幫子女”,我十分感激這兩個老人給我的一切,這在我一生中都不會忘記,長詩《干媽》,就是我這種生活情感的記錄。

  這兩個地方給我更多的是“餓其體膚,勞其筋骨”的記憶,這些經歷成為特殊的精神印記,讓人難忘並且受用終生。但這些疼痛之地,能算作精神故鄉嗎?

  我還沒有答案,因此,我知道我是個游子……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故鄉 干媽 鄉愁 1980年 詩刊 城裡人 哈爾濱 農民 老插 老三屆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香港“佔中”者繼續集結與警方對抗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18歲女大學生為高額學費做脫衣舞娘(組圖)

圖片故事:環球小姐訓練營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