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博採眾長>> 正文

韓流,非一日之“韓”:韓流風靡的玄機探析

2014-11-10 14:48: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近些年文化產業成為資本投資的熱門領域,提起文化產業發展,最經常作為參照的是韓國的文化產業。韓流洶洶,並非一日之“韓”,看看到底憑什麼韓流能夠征服億萬國人的心。

韓流在中國的流行,與后冷戰時代的到來有著密切關系。后冷戰的“后”有兩個含義:一是冷戰體制的終結,冷戰是指從二戰后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在各個層面的對抗,這種對抗以八九十年代之交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而結束,美國成為世界秩序的超級霸主﹔二是冷戰意識形態的終結,蘇聯的解體代表著列寧-斯大林以來的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制度成為人類的唯一選擇,這也是福山“歷史終結”的意思。韓國與冷戰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或者說韓國這個國家就是冷戰的產物,朝鮮戰爭是發生在冷戰分界線上的“熱戰”,最終造成朝鮮和韓國的分離。朝韓的特殊之處在於,冷戰后東德、西德合並了,歐盟出現了,而亞洲依然延續冷戰狀態,比如朝鮮與韓國、大陸與台灣。這當然並不意味著東亞沒有進入后冷戰狀態,隨著中國80年代的改革開放以及90年代的冷戰解體,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冷戰對抗基本消失了,1992年中國與韓國建交本身就是后冷戰到來的標志。而以韓流為代表的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在中國興起也是后冷戰的結果。

我們現在把韓劇、韓國電影在中國的流行說成是“韓流”,其實在毛澤東時代流行的是朝鮮電影,比如《賣花姑娘》、《無形的戰線》等,直到80年代之交,還有一部朝鮮的電影系列片《無名英雄》在中國也很流行,對2009年熱播的諜戰劇《潛伏》都有影響,導演姜偉說《潛伏》就是向《無名英雄》致敬。朝鮮電影在中國消逝、韓流在中國浮現,這正好代表著從冷戰到后冷戰的變遷,也意味著中國從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化引進轉向對歐美、日本、韓國等資本主義文化的接受。80年代,先是港台的流行歌曲、電視劇進入中國,還有日本、美國的大眾文化,這些文化成為中國想象“外面的世界”最直接的經驗。本來港台文化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日本文化又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這些都是冷戰時期資本主義陣營的文化形態,而現在“韓流”作為后起之秀,取代了香港、日本流行文化在亞洲的主導位置,呈現一種逆向流動,“韓流”影響日本流行文化、在歐美也產生一定影響力。

這些外來的流行文化從東南沿海登陸吹遍大江南北,一方面催生出中國本土的流行文化,另一方面也對原有的社會主義體制下的文化、文藝生產方式產生了巨大沖擊。冷戰時期在文化上也存在著兩種不同體制的對抗,一種是社會主義體制下的計劃經濟形態的文化生產方式,一種就是資本主義體制下的以市場為核心的文化工業的或文化產業。這樣兩種不同體制的文化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維系各自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從法蘭克福學派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們從德國逃到美國之后,發現美國社會的特點就是有強大的大眾文化工業,這種文化工業就像社會水泥,對資本主義大廈起到凝固、加固的作用。這與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來維護社會主義體制有異曲同工之處,從文藝領域發起的意識形態斗爭也是為了保証社會主義制度永不變質。

韓流說到底也是一種大眾文化的形式,比如韓國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網絡游戲,等都屬於大眾文化的范疇。大眾文化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是商業文化,以利潤為導向﹔第二是民營資本為主,以資本為導向﹔第三是面向主流消費群體,對於歐美國家來說,主流大眾就是中產階級,這一點中國是不同的,中產階級在中國只是少數,所以大眾文化在中國變成了少數人的文化。成熟的大眾文化往往是社會文化心理的晴雨表。大眾文化雖然不能解決社會矛盾,但成熟的大眾文化應該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觸及社會困境、想象性地解決社會矛盾。另外,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形態,之所以如此重要與后工業社會的轉型有關。后工業社會是一種去工業化的、產業中空的社會結構,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等都成為后工業時代的支柱產業。韓國、台灣、香港等昔日的亞洲四小龍在工業制造業轉移到大陸之后,實現了后工業轉型,文化產業也隨之成為這些國家和地區重點推動的產業形態。

韓國電影的崛起

在韓流中,韓國電影又佔據著特殊的位置。韓國電影大概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崛起,至今已經成為少有的可以在本土市場與好萊塢平分秋色的地區,而且近些年韓國電影業嘗試走向國際。2014年初,有一部韓國電影《雪國列車》,改編自法國動漫,由韓國出資、韓國導演、好萊塢演員共同完成。這部電影顯示了韓國電影人的制作水平,可以像好萊塢一樣完成國際化生產。90年代中后期韓國電影的崛起,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打擊了壟斷韓國電影業的大財閥集團(如三星、現代、大宇等),這種財閥資本主義也是東亞社會的特色,如日本、台灣、香港等都是大財閥體制。隨著這些大財閥退出電影業,韓國出現了許多獨立制片公司,如許多成名導演甚至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掌握制片和發行權﹔第二,政府為了增強韓國電影的產業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於1998年取消了原有的電影審查制度,開始建立類似好萊塢的電影分級制度,並於1999年成立專門的“電影振興委員會”﹔第三,1998年12月1日,1000多名電影人在首爾光化門大廈前的廣場上召開“譴責消滅韓國電影陰謀大會”,這就是韓國電影人的“光頭運動”,抗議“韓美貿易協定”廢除銀幕配額制度,堅持每年上映106天以上韓國電影的銀幕配額是保護韓國電影的底線﹔第四,帶動韓國電影起飛的是生產好萊塢式的本土商業大片。如1999年姜帝圭自編自導了韓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本土大片《生死諜變》。這部影片耗資350萬美元,最后票房總收入(包括票房、錄像帶和出口)超過3500萬美元,一舉打破1997年《泰坦尼克號》創下的韓國本土最高票房,觀影人數也達660萬人次。由於是韓國電影第一次打敗好萊塢,因此給韓國電影人很大的鼓勵。

韓國大片中比較突出的商業片類型有兩類:一是諜戰片。新世紀以來半島題材成為韓國大片的重要主題,如《生死諜變》、《太極旗飄揚》、《朋友》、《實尾島》、《歡迎來到東莫村》、《共同警備區》、《結義兄弟》、《到炮火中去》等都是獲得高額票房的影片。這些諜戰片中,韓朝間諜從冷戰時期的敵對關系變成了一種兄弟關系,呈現一種后冷戰式的民族國家內部的和解。這種“兄弟”情誼還被用來呈現在韓國社會中涌動的某種反美情緒,如《歡迎來到東莫村》尾聲出現的韓朝聯合跟美軍作戰的場景,這與1998年金大中政府對朝鮮採取比較有包容性的“陽光政策”有關﹔第二類是災難片。近幾年來,隨著韓國電腦特效的成熟,如災難片《漢江怪物》、《海雲台》、《第七礦區》等影片在技術和敘事上越來越和好萊塢災難片不相上下。

(責編:牛寧)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韓流 光頭運動 美國的大眾文化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男子冒充中央巡視組官員 受審仍打官腔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對越反擊戰時期中國女兵照片首度曝光(組圖)

河南三門峽監獄搬遷 押送犯人場面壯觀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