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8 09:12:20|來源:中國台灣網|字號:
《中國時報》評論說,兩岸政經關系搞好,美國也會正視,因為美國對台也有經濟利益。陳水扁當局執政時代,主張法理“台獨”、“公投綁大選”,鬧得兩岸雞犬不寧,互不往來,美國彼時有因此全力支持台灣嗎?反稱陳水扁系“麻煩制造者”。
國際政治及經濟相當現實,有能力“舍”及“給”的國家或實體,才能存活,區域經濟下的FTA益顯重要,根據台當局“經濟部國際貿易局”8月的貿易進出口統計,大陸仍是台灣最大貿易伙伴,東協各國系第二大貿易伙伴,為掌握既有優勢,台灣不與大陸簽FTA,那要跟誰簽呢?
16日,台灣《中央日報》網絡報發表評論說,台灣FTA引起台灣產業界一片恐慌,有兩種代表性的看法.一種看法是,部分人評估5年內台灣會損失6000千億台幣以上的商機,另一種看法認為這種說法有些夸大,陸韓即使簽署了FTA,但這是需要時間逐步達成的最后目標,台灣方面隻要加快自由化腳步,未必不能后來居上,隻要台灣能夠提升產品質量,並且后續腳步跟得上區域一體化,未必注定是輸家。
評論指出,客觀地說,以上兩種說法都有所本,也都有自己的論述基礎。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兩種說法事實上有共通的部分,那就是台灣還是要走“開放”的道路,差別只是在早開還是晚開。早開的好處是及早融入區域一體化,不但可以先佔市場,而且可以先期獲利﹔晚開的好處則是伺機再動,或許可以爭得更好的條件。再說,或許還可以藉機調整台灣的產業結構,這對於增強台灣的產業競爭力,避開競爭對手的強項,發揮己方之所長,說不定能有意外的收獲。
開放潮,TPP,R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