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評論>> 正文

國家公祭日,歷史痛感中砥礪前行

2014-12-13 00:02:00|來源:紅網|字號:

2014年12月13日,甲午年丙子月戌午日。歲寒之時,國家公祭之日,以國之名,追憶逝者,緬懷英靈。古城南京,穿越歷史的滄桑,於千回百轉中,體味一場亙古未有的儀式感。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出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

這不是一次國家情愫的發酵,更不是一次歷史宿怨的低吟,乃是以立法之厚重,以祀與戎之端庄,言說國之大事。時間依然要回到2014年2月27日的那個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如果說紀念,是因於那不能忘卻的回憶,那麼公祭,則是源於那不能抹平的傷痛。歷史追溯到77年前的今日,法西斯日軍悍然闖入南京城,從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1月,對我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根據不完全的統計,超過30萬同胞在這場大屠殺中遇難。暴行之殘忍,浩劫之悲壯,正如后來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法官要求金陵大學美籍歷史學教授貝德士估算大屠殺的人數時,他惶恐地說道,我不知道從何說起,南京大屠殺涉及的范圍如此之廣,沒有人能夠對它進行完整的描述。

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為何將一座城的苦難,上升到一個國家的公祭?為何要以法之名去鄭重其事?南京大屠殺,不是一個城池的滅頂之災,而是一個民族的浩劫,它是中華民族歷史幽深處無法忘卻的傷痛,沒有可以被忽略的歷史現場,沒有可以被揮洒的另類說辭。但是,來自日本右翼的否定歷史、美化侵略的持續行徑,不僅是對歷史事實的嚴重背離,更是對民族尊嚴和世界和平的悍然侵犯。於此而言,把家殤、城殤變為國殤,是對深重災難的深刻牢記,是對民族尊嚴的堅決捍衛,是對人類和平的立場表達。這樣的國家敘事姿態,既是對歷史的“傳承與判斷”,也是對現實的表達與堅定。

當然,這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以民族的歷史痛點,傳達對民族記憶的喚醒,表達對國際秩序的姿態,一如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出發,那麼公祭則是為了在歷史痛感中砥礪前行。正如習近平在今年三月的一次國際演講中所言,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一個因忘記歷史而靈魂生病的人,是難以在歷史的線性演進中,探幽出成長之路的,對一個國家,亦當如此。背負著歷史記憶中的痛感,並不是要刺激和培養仇恨,而是要在歷史的敬畏中,朝著一個向好的目標,堅定前行。

歷史的痛感是具象而真切的,隻因為所背負者都是具體而真實的個體,於此而言,於歷史痛感中砥礪前行的主體,正是一個國家的每個公民,一個民族的每個子孫。而這其實也正是國家公祭日所要流瀉出的情緒表達,正如某權威大報所積極肯定的,以國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表明抽象的國家已經擬人化,國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與普通人情相融。這也提醒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可以超越個體、家庭和小圈子,也可以超越了血緣、社交圈與鄉土的情感,我們是一個整體,我們是共同在悲痛,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與義務。

沒有誰可以置身於歷史之外,也沒有誰可以超脫於歷史之上,更沒有誰可以被剔除在“我們”中。具體說來,這個人可以是為那面民間哭牆不斷增加名字的歷史挖掘者,也可以是拭去紀念碑塵埃的清掃者﹔這個人可以是為將國家公祭日拉入國家視野的奔走呼號者,也可以是在國家公祭日靜思默哀的過路人﹔這個人可以是為維護慰安婦人權的法律工作者,也可以是紀念館內講述歷史的志願者。總而言之,每一個在歷史痛感中,不斷凝結和感召民族精神,不斷修煉和沉澱公民氣質,在推動國家進步、實現民族繁榮的積極貢獻者,都是值得贊賞的歷史親歷者和洞穿者。(高亞洲)

 

(來源:紅網)

(責編:劉國民)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公祭,歷史現場,歷史追溯,歷史事實,歷史記憶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美中情局酷刑“設計師”身份曝光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昆明“蟒蛇少年”與25條蛇同居10年(組圖)

湖南男子持“青龍偃月刀”打砸超市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