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3 09:20:00|來源:法制日報|字號:
12月1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九大趨勢性變化,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12月12日《新京報》)。
每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是下一年度經濟工作的“指南針”,因而備受各界關注。這次會議的看點,除了總結2014年經濟工作,提出2015年經濟工作要求和任務外,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系統闡述,成為不同於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另一大亮點。
盡管這次是經濟會議,主要闡述的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但在筆者看來,處處能看到“民生新常態”的痕跡。比如說,會議從九大方面全面闡述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九大趨勢性變化,其實每個方面都多多少少涉及民生問題,認識到這一點就會發現,“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的經濟工作與每個人關系都很密切。
例如,從消費需求角度來看,過去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這一判斷意味著,今后從消費角度解決民生問題,不僅是維護消費者基本權益,還會圍繞“個性化、多樣化”讓消費服務升級。我們要意識到,消費不只是經濟議題,也是民生議題之一,因為誰都離不開消費。
例如,從投資需求角度來看,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這一判斷表明,今后公眾不僅會享用到更便捷的基礎設施,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會出現很多“新”東西,讓我們的生活質量、生活方式等方面與時俱進,讓民生適應新趨勢。
例如,從資源環境約束角度來看,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很顯然,這是公眾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今后,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將會加速淘汰,環境改善與資源節約將成為“新常態”,污染帶來的民生之痛將得到有效治理。
此外,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市場競爭等方面,看似經濟范疇的問題,其實也與民生有一定關聯性。中央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如此精准、全面的判斷,令人振奮。當我們認識、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之后,很多人的工作與生活就會逐漸發生新的變化,這就是“民生新常態”。
再比如,這次會議提出明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也與民生問題有關聯。“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意味著居民收入、就業等方面有保障。“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能引導公眾創業,“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則有利於縮小地區差距與城鄉差距,實際上是縮小人與人的差距。
尤其是第五大任務——“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顯然,直接解決民生問題。無論是提出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等要求,還是明確“精准脫貧”,都說明民生與經濟工作有很強的關聯性,而且,“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的民生改善工作,也與往年有所區別,似乎更強調精准、公平和制度。
“經濟發展新常態”絕不是一種經濟概念,而是對經濟形勢的准確判斷,具有豐富內涵和前瞻性。有關方面、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以及我們身處經濟社會的每個“經濟人”,不僅要領會這次會議的精神,更要落到實處。總之,“經濟發展新常態”不只是經濟議題,也是政治與民生議題。(馮海寧)
經濟工作,民生問題,經濟穩定,經濟會議,經濟形勢